但凡一个帝国灭亡,大家总会追究末代统治者的责任。比如说前秦帝国灭亡,大家总会追究苻坚的责任。给人的感觉就是:苻坚如果这样做,而不是那样做,就能避免前秦帝国的灭亡。
对于这种居高临下臆想历史的行为,我认为是不太妥当的。
两晋南北朝的帝国多如繁星,经常是“你方唱罢我登场”。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在那个以豪门士族为主导的社会中,帝国的生命本就是脆弱的。
符坚虽然失败了,但纵观整个五胡十六国,应该说他的前秦帝国获得了空前绝后的成功。因为前秦帝国是五胡十六国时期,整个北方最庞大、最成功的帝国,没有之一。
如果英雄史观真的能成立,我们当然可以说苻坚错误的决策使前秦帝国灭亡;我们也可以反过来说,如果没有苻坚的决策,前秦帝国就不可能在五胡十六国这段历史中做到一枝独秀。
“事后诸葛亮”总是轻松的,但如果抱着这种态度来研究历史,恐怕很难做到真正的“理性、客观、中立”。
当前秦帝国统一北方之时,苻坚大概有三种决策方式可供选择。
第一种决策方式以王猛为代表,他认为应该保持对豪门士族的打压力度,并建立一个皇权可以轻松驾驭的官僚体系。
乍一看,王猛的决策方式很高明。但仔细一想,王猛的决策方式并不是什么新招数。因为早在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时候,就是按照这种决策方式来构筑秦王朝的。
这种做法的弊端就是:他只能在真正完成统一大业以后被使用。如果在统一未完成的前提下就贸然采用这种决策方式,统一则必然遥遥无期。
前秦帝国是怎么灭掉前燕帝国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优待豪门士族,用一种类似于“和平演变”的方式灭掉了前燕帝国。
如果苻坚保持对豪门士族的打压力度,前燕帝国的豪门士族又怎么会和苻坚眉来眼去呢?他们一定会玩命地保卫前燕帝国,同时联系前秦帝国内部饱受打压的豪门士族。如果真到了那个地步,前秦帝国甚至有被前燕帝国反客为主的危险。
那是一个以豪门士族为主导的时代,谁敢把打压豪门士族作为基本国策,其后果绝对是他无法承受的。如果不相信我说的话,大家可以自己捋一下:从司马炎到杨坚,甚至到唐初。有哪个政权敢抛开豪门士族自行其是呢?一个都没有。
第二种决策方式,就是大肆提拔皇族成员,使得整个帝国的权力中心被皇族占据。
乍一看,这种决策方式也很高明。但仔细一想,这种决策方式也不是什么新招数,因为汉高祖刘邦和晋武帝司马炎都是这么玩的。
如果皇族能够成为帝国的重要组成部分,类似于慕容垂和姚苌这样的人自然不会有机会造反。可问题是:无论是七国之乱还是八王之乱,都说明了这种制度的弊端,南北朝期间的大多数国家,也是因为皇族内讧而衰弱,进而灭亡。
我曾经盛赞过司马炎的这种布局,因为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大家普遍采用这种方式来构筑皇权。这种做法的好处是:如果没有外力,那就算是皇族成员打个头破血流,肉最终还是烂在锅里。
可问题就在于:这世界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怎么可能没有外力呢?
司马炎这一套玩法,的确很值得赞扬。但我们同时也要了解到:这是一种“饮鸩止渴”的玩法,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第三种决策方式,大概是苻坚因地制宜的发明创造,就是让众多豪门士族互相牵制。
苻坚虽然是靠杀戮上位的,但在上位之后,除了主动收拾苻法之外,苻坚并未主动削弱皇族。类似于“五公之乱”那样的大规模造反,苻坚都在被动应对。
符坚也不打算刻意打击和削弱豪门士族,从来都是点到为止。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够掌握好平衡,使得大家都乖乖听话。
在符坚的宽容与支持之下,前秦帝国的豪门士族与后来加入的豪门士族开始互相牵制,双方斗而不破,朝堂的平衡得以维持。
比如说:灭掉前燕帝国之后,苻坚把前燕帝国中有较大影响力的豪门士族西迁至关中。这样既有利于集中管理,又可以让他们离开故土,还可以用他们来牵制前秦帝国的豪门士族。
于此同时,苻坚还把部分前秦帝国的豪门士族迁徙到广阔的被征服地区(以河北、中原为主),其用意与迁徙前燕帝国豪门士族差不多,让他们到新的地方去生活,和当地的豪门士族搞竞争。
乍一看,这种决策方式似乎也没有什么大问题。但仔细一想,这种决策方式同样是弊端多多。苻坚想得很好,但淝水之战的惨败可以证明:苻坚完全是一厢情愿。
不管是前秦帝国的豪门士族,还是前燕帝国的豪门士族,他们的阶级属性和利益需求都是差不多的。对于苻坚这种赤裸裸的“削藩”,他们心知肚明。所以在必要的时候,他们会摒弃一切争执,团结起来对抗外敌。
外敌是谁?大一统!
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大一统,那是由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所决定的。如果我们站在豪门士族的立场来看待大一统,一定会认为这个制度烂得一塌糊涂。
大一统帝国建立初期,一定会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中央集权,被集权伤害最深的,也一定是这些豪门士族。
可如果整个天下分成几个国家,甚至几十个国家,体量小了很多,豪门士族就可以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来反控皇权。
比如说东晋帝国,我一直强调:东晋帝国虽然在史书上是正统王朝,可实际上,他与五胡十六国没有太大的区别。
原因就在于:东晋帝国是江南豪门士族和江北豪门士族共同组建的联合政府,只要这一基本属性不改变,东晋帝国就绝不是什么大一统王朝。
当皇权胆敢威胁豪门士族的时候,王敦可以“清君侧”;当豪门士族中出现刺头的时候,苏峻也可以“清君侧”。这样的国家平时很少生乱,可一旦生乱就必然就是危及国家的大乱。
但也只有这样的国家,才是豪门士族梦寐以求的天堂。大家可以看看前秦帝国,哪里符合这种条件呢?
苻坚是一个足够强势的帝王,也是一个才华能力俱佳的领袖,可苻坚和他的前秦帝国,在豪门士族的眼中,天生就有原罪。
只要有机会颠覆这个帝国,豪门士族会毫不犹豫地放下成见,联合起来覆灭这个“不科学的帝国”。至于会不会有乱世?百姓会不会遭殃?那都不重要。
而苻坚虽然没有过分地压制皇族,但由于苻坚的上位方式本就不合法,所以他对于皇族必然有着天然的警惕。在这种背景下,前秦帝国的皇族弱小,也是可以理解的。
既然皇族弱小,面对豪门士族的联合出招,前秦帝国除了灭亡以外,还有什么办法呢?
我在读到前秦帝国灭亡的相关书籍时,总会联想起历史上的秦王朝。这两个帝国不但国号一样,就连灭亡的方式也十分相像。
一、这两个帝国的皇族势力都极其弱小。
秦王朝的皇族势力之所以弱小,是因为秦始皇把法家学说发挥到了极致,刻意而为之;
前秦帝国的皇族势力之所以弱小,则是因为皇族内讧不断,每每刚聚集一点元气,立刻又被打散。
二、这两个帝国的内部,都存在着极其庞大的既得利益群体。
六国被灭之后,他们的旧贵族受到秦始皇的压制,却依然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所以在陈胜一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高喊之后,六国以最快的速度复辟。
前秦帝国统一北方之后,苻坚把各地的豪门士族换来换去,最终也没能阻止他们实现大串联。所以在朱序一声“秦军败了”的高喊之后,前秦帝国以最快的速度四分五裂。
他们的灭亡,似乎都源于一个偶然的契机。但只要我们顺着这种偶然继续深究,就能发现偶然背后的必然。
但双方也有不同。
当秦王朝迅速覆灭之后,汉承秦制存在了四百多年,很好地巩固了秦王朝的胜利果实;但当前秦帝国迅速覆灭之后,另一个大一统王朝却迟到了二百多年。
中原大地在战乱中分分合合,啥时候才是个头呢?只有天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