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永乐大典》是谁下令编写的吗?
明成祖因靖难之役得天下,但统治集团内部并不稳定,为了转移国内矛盾的焦点,收拾士子之心,将天下文人集中在自己的政权之下,他十分重视文教工作,聚众编纂了大量的书籍,如《古今列女传》、《明太祖实录》、《历代名臣奏议》、《五经四书大全》等等,其中规模最为宏大的就是《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的编纂最初要追溯到永乐元年,当时朱棣刚刚得国,即命翰林学士解缙等“广采天下书籍”,分类辑录,编成一部大型类书,是为《文献大成》。《文献大成》成书于永乐二年冬,仅直接参与编纂者即有一百四十七人。但永乐皇帝并不满意,他认为《文献大成》所载多有未备,是书颇为简略,故又命解缙、姚广孝等人重修,欲收罗“自有书契以来,凡经、史、子、集、百家、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各类书籍。是书成于永乐五年,凡书广收各类图书七八千种,共计二万二千余卷,约三亿七千万字,参与编纂此书的共有二千一百六十九人。
《永乐大典》以字韵作为一级目录,它按照《洪武正韵》按韵分类,每韵字下又按图书内容,分为天文、地理、人事、名物、诗文等二级目录。该书最大的价值在于保存了很多文献,元代以前很多重要文本均后多失轶,多赖是典得以流传。比如我们今天所见的五代时编纂的《旧唐书》就是后来自《永乐大典》中辑出的。
明代没有今天这么发达的印刷技术,不管是雕版还是活字排印,欲印刷这么大部头的类书都不太现实,所以《永乐大典》仅有正、副两个抄本,其中正本毁于宫火,副本在清代即已散轶了一部分,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两次洗劫北京城时又遭劫掠、毁坏,目前残件分藏于全球数个图书馆中,目前共辑有原书、微缩胶卷、影本共计七百三十卷,约为全书的百分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