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记载里贞观之治是谁开创的?这个时代背景又是怎样的

2020-07-28 唐朝 贞观之治是谁开创的 贞观之治

记载里贞观之治是谁开创的?

唐朝是中国2000多年封建王朝史上最辉煌的朝代,即便是千年后的现在,那个辉煌的大唐盛世至今仍被无数人所称颂。而每当提到唐朝,贞观之治始终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伟大时代,正是因为有了贞观之治,才有了后面的开元盛世,最终造就唐朝的巅峰传奇。

公元626年,在唐朝首都长安发生了一起军事政变,秦王李世民在长安城玄武门设伏,杀死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成功控制京师守备,并迫使唐高祖李渊立自己为太子,随后李渊退位,李世民登基,即唐太宗,次年改元贞观。

虽然唐太宗通过军事政变这一不合法的手段登上皇位,甚至杀害手足的行为有些残忍,但在唐太宗在位期间,唐太宗励精图治,对内整顿吏治,精兵简政,轻徭薄赋,安定民生;对外打击突厥,与吐蕃和亲,刚柔并济,维护边疆稳定,促进民族融合,扩大唐朝的国际影响力。在唐太宗的努力下,唐朝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武功兴盛,民族融洽的盛世景象,史称“贞观之治”。

通过简单的对比,我们可以更好的理解贞观之治是怎样一个世道,又对后世产生何种影响。

时代背景

公元626年,唐太宗登基称帝,此时距隋朝灭亡,唐朝建立仅有9年,距离唐朝统一中原汉地也仅有5年,贞观初年的唐朝“霜旱为灾,米谷踊贵,突厥侵忧,州县骚然”,可以说是一幅满目疮痍,内忧外患,百废待兴的局面。

在唐帝国内部,自隋末开始的连年战乱导致人口锐减,流民四起,百业凋零,即便到了贞观六年,“自今伊洛洎( jì)于海岱,灌莽巨泽,苍茫千里,人眼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人口数量依然没有难以恢复。据史料记载,隋炀帝大业五年,“是时天下凡有郡一百九十,县一千二百五十五,户八百九十万有奇”,到了唐朝建立之时,人口锐减到200万户,而唐太宗即位时,人口也仅恢复到290万户,仅有隋朝大业初期的三成。

在唐帝国的外部,曾经臣服于隋朝的突厥势力卷土重来,控制了东起契丹、室韦,西至吐谷浑、高昌诸国的整个北方游牧地区,达到了“戎狄炽强,古未有也”的空前强盛程度。公元620年,颉利可汗即位,开始袭扰唐朝北方边境。公元626年,唐太宗即位之初,颉利可汗帅军20万一举攻到长安城外,唐太宗不得已在城外渭水便桥之上,一方面故布疑兵,一方面与颉利可汗议和,将本就捉襟见肘的大唐府库财物几乎全部奉上,达成渭水之盟,颉利可汗这才退兵。

唐太宗和隋炀帝同为王朝二世君主,隋炀帝在开皇之治的盛世下,将一手好牌打得稀烂,而唐太宗却通过自己的努力,将一幅烂牌,打出神仙操作。

整顿吏治,精兵简政

唐朝建立之初,天下尚未统一,唐高祖李渊为巩固政权,基本沿用隋制。贞观时期,唐太宗对隋朝首创的三生六部制进行优化,提拔品阶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一同商议国事,加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等称号,在品阶不变得情况下,实行宰相的职能。这样一来,宰相不在局限于三省长官,而成为了一个不断流动变化的群体,“参知政事”等议政官员的加入,削弱分化了相权,避免宰相专权的局面出现,加强君主专制,在唐太宗的勤政之下,行政效率得到极大提高。

唐太宗在扩大宰相班子的同时,进一步精简中央、地方行政机构和官员。将中央文武官员从2000多人,减少到643人。在地方上裁并州县,改郡县制为州县制,在全国设州府358个,县1551个,提高行政效率,节省行政开支,减轻人民负担,同时设置观察使,代表中央巡视地方,查访地方官员政绩。

以民为本,安定民生

唐太宗虽是关陇贵族出生,但18岁从军,20岁鼓动李渊起兵反隋建立功勋,在唐太宗的早年生涯中,既经历了开皇之治下的隋朝盛世,也经历了隋末战火四起,尸骨遍野的人间惨象,亲眼目睹曾经繁荣富庶,威加四海的大隋王朝,在短短十来年的时间里灰飞烟灭,唐太宗深感民贵君轻的道理,并确定了以民为本的治国之道。

贞观年初,李世民就常对大臣说道:“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利其身,忧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君王,必须懂得爱惜百姓,如果损害百姓利益来满足自己的私心,就像割自己的肉来解口腹之欲,等到肚子饱了自己也就死了。”同时他说道:“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者则人弃之而不用”,进一步强调民贵君亲的利害关系。

在唐太宗的影响下,在朝堂上形成了君臣同心,励精求治的君臣关系,在朝野之外,各地方官员也灭私循公,倾力为民,“百姓虽东西逐食,未尝嗟怨,莫不自安”。在贞观初期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唐太宗以民为本,安定民生的举措,使得百姓即便生活困苦,但对政府充满信心,相信唐太宗能给他们带来富足安康的生活。

唐朝史学家吴兢在《贞观政要》中总结到:“帝志在忧人,锐精为政,崇尚节俭,大布恩德.....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於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赍粮,取给於路。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赠遗。此皆古昔未有也。”

劝课农桑,发展生产

为尽快回复民生,唐太宗时常劝课农桑,特别注重农业生产。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文本,人以衣食为本,凡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

贞观五年,太子冠礼与农时相冲突。礼部关于本将太子及冠定在二月,但是二月正式春播的农忙时节,唐太宗下令:“今东作方兴,恐妨农事,令改用十月”。太子冠礼作为国家重要的礼节活动,唐太宗宁愿屈礼也不愿意耽误农时,足见他对农业生产的重视。而文治武功太宗,纵观一身七次围狩,都选在入冬时节,也是为了“简静”而不扰民。

除了不误农时,唐太宗还在前代的基础上,优化均田赋税制度。

由于人口的锐减,导致大量土地荒芜,唐朝政府推行均田制,将无主土地按口分田和永业田的形式分给农民耕作,永业田归农民永久所有,口分田则在耕作一定年限后还给政府。同时配合均田制,颁布租庸调税赋制度,在前代租(田租)调(户调,及以家庭为单位缴纳布帛)制度的基础上,提出“纳绢代役”,即“庸”。在以往的朝代,农民除了组调之外,还需要服劳役,租庸调制度的实施,是的百姓可以通过多纳布帛,来代替劳役,这样便可以更专心的从事农业生产,也避免了国家劳役耽误农时。

贞观四年后,唐朝出现连续几年的农业大丰收,“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斗米不过三四钱”,相比几年前一匹绢才得一斗米的情形,有了极大的好转,社会经济开始复苏。

虚怀纳谏,广开言路

在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之下,唐太宗放下皇帝的权威,虚怀纳谏,广开言路,谏诤成风,形成了政清人和的理想政治面貌,成为中国封建历史上最“民主”的时期,留下了“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警句。

贞观名臣魏征,曾是前太子李建成幕僚,曾为李建成出谋划策,企图杀害时为秦王的唐太宗。可当唐太宗获得胜利后,看中魏征的才干,不仅没有加以报复,还引为心腹。获得唐太宗信任的魏征,以谏诤为己任,即使惹得龙颜大怒也直言不讳,仅其一人前后谏言200多次,计数十万言,纠正了唐太宗许多错误。

在唐太宗的鼓励之下,谏诤之风甚至从朝堂之上传播到后宫。虽然唐太宗在纳谏上已经做的非常出色,但长孙皇后仍不时提醒太宗容纳忠言,提出“主明则臣直”,庇护谏言忠臣。长孙皇后逝世后,太宗黯然追思:“没能规谏,补朕之阙,今不复闻善言,是内失一良佐。”

君主专制之下,作为皇帝,能放下无上权威,明辨是非;作为臣子能不畏圣怒,不献谄媚,做到这些实属不易,这也能看出唐太宗领导下的大唐,是怎样的君臣同心、励精求治。

知人善用,选贤任能

正如启用曾经的政敌魏征,唐太宗在招贤纳士上同样不遗余力,他在晚年所著《帝范》中指出:“夫国之匡辅,必侍忠良,任使得人,天下自治。”《贞观政要》中也记载:“能安天下者,惟在用得贤才。”

为“广开耳目,求访贤哲”,唐太宗经常要求宰相大臣们不要一味处理手头上的政务,应当抽出时间去帮自己寻求贤良。唐太宗就曾对房玄龄、杜如晦说道:“公为仆射,当广求贤人,随才受任,此宰相之职也”。

在选拔人才上面,唐太宗不计较出生、资历、声望,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只要能为己所用,全都兼收并用。唐太宗先后选拔马周、张玄素、程名振、杜正伦、张亮等一大批人才,这些人当中,有的是前朝降臣,有的是地方小吏,有的是清贫秀才、教书先生,但都受到唐太宗重用,成为贞观时期的栋梁之才。

刚柔并济,四海清平

唐朝建立之初,周边政权对新生的李唐王朝虎视眈眈,屡屡犯境,其中以突厥威胁最大。渭水之盟后,唐太宗卧薪尝胆,稳定民生,增强国力,立志平定突厥。公元629年,国内形势大为好转,唐太宗命李靖、柴绍、薛万彻统兵十万,分多路突击突厥。李靖出奇制胜,大败突厥。次年,突厥颉利可汗被唐军俘虏,东突厥灭亡,“四夷君长诣阙请上(唐太宗)为天可汗”,这次巨大的胜利距离之前颉利可汗帅军20万,兵临长安城仅仅过了4年。

东突厥灭亡后,唐太宗在漠北草原上设置都督府、都护府,管辖漠北之地,同时给与颉利可汗极大的优待,感召突厥部落,成功解决北方边患,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将版图扩张到蒙古高原之上的王朝。

在解决突厥问题后,唐太宗又命侯君集先后平定吐谷浑、吐蕃、高昌等国,值得一提的是,侯君集在攻灭高昌后,将高昌国宝物据为己有,最终导致手下军士纷纷哄抢财物,侯君集回朝后逐渐被唐太宗疏远。贞观十七年,失去圣眷的侯君集谋反未成被杀,相比之下同为初唐名将的李靖,战功显赫却不居功自傲,最终名垂青史。

侯君集击败吐蕃后,松赞干布谢罪求和,并屡次求亲,以示友好。贞观十五年,唐太宗将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唐蕃自此结为姻亲之好。文成公主入藏,不但巩固了唐朝的西陲边防,更把汉民族的文化传播到西藏,西藏的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也藉由文成公主得以长足发展,增进了汉藏两族人民亲密、友好、合作的关系。

在对外征服的同时,唐太宗还任用少数民族人做官,准许少数民族内迁,使得汉族与少数民族得以和平共处。随着国内社会经济的发展,唐朝与世界的交流日益频繁。亚、非等地许多国家的使者、留学生、商旅艺人、僧侣等齐聚大唐,长安成为世界性的国际大都市。包容开放的唐朝,不仅接受国外移民,还接收了一大批外国留学生来到中国学习先进文化,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日本的遣唐使。日本在贞观时期,官派留学生七批数千人,这些日本留学生来到中国,全面学习唐朝的政治制度、生产技术、文化习俗,学成归国之后,掀起了“大化改新”,极大的促进了日本的文明进程。

治世与盛世

贞观之治时期的唐朝,在人口数量、谷物产量等重要经济数据上虽远不及玄宗时期的开元盛世,甚至不如隋朝开皇之治时期,但唐太宗开创的贞观之治为开元时期的盛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唐朝以及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吴兢在《贞观政要》中评价到:“窃惟太宗文皇帝之政化,自旷古以来,未有如此之盛者,虽唐尧、虞舜、夏禹、殷汤、周之文武、汉之文景,皆所不逮也。”元代吴澄评价到:“三代以后享国之久唯汉与唐,唐之可称者三君而已。太宗文皇帝身兼创业守成之事,纳谏求治励精不倦,其效至于米三钱,外户不闭,故贞观之盛有非开元元和之所可及,而太宗卓然为唐三宗之冠。”

贞观之治更多的意义体现在“治”上,及作为一个国家的君主,如何治理国家,这是贞观之治留给后世最重要的政治遗产,唐太宗的治国方略,也因此成为后世帝王,实施治国之道的范本。

上一篇 : 贞观之治是谁开创的?原来贞观之治跟他没太大的关系
下一篇 : 贞观之治是谁开创的呢?这位皇帝在位时可谓是励精图治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为您推荐

热门搜索
back_img
back_img
功能直达
分享
反馈
热门应用
实用工具
好工具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