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唐朝时期的长孙无忌是忠臣吗?他的一举一动都在改变着唐朝

2020-08-05 唐朝 长孙无忌是忠臣吗 长孙无忌是怎样的人

唐朝时期的长孙无忌是忠臣吗?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从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后登基,到后来的贞观盛世,以及被称为“天可汗”那些年里,这里面有他的励精图治和英明豁达,但也离不开那些忠臣耿耿的大臣的勤奋努力。

长孙无忌作为李世民的左膀右臂之一,在那段时间里一直活跃在唐朝的政治舞台之上,他的一系列举动影响了整个唐朝的政治走向。

长孙无忌与李渊父子的关系

长孙无忌(公元597年—公元659年),字辅机,河南洛阳人,其先祖源于北魏皇族拓跋氏族,鲜卑族汉化后,因先祖担任过宗室张,所以改为长孙氏。

长孙无忌的父亲长孙晟英年早逝,只留下他和妹妹孤苦相伴,直到后来被舅舅高士廉收养。高士廉家世显赫,且对于看人方面非常精准,在李渊父子起兵之时,他就觉得李世民并非常人,于是就把长孙无忌的妹妹嫁给李世民。后来,李渊起兵攻占长安,长孙无忌也投靠李世民,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当然,在追随李世民征战的这些年里,长孙无忌并没有什么战功,最多算是兢兢业业,而直到玄武门之变时,他才开始显露头角。因为在玄武门之变中立下大功,此后被李世民视为心腹大臣,称他为“佐命元勋”,而事实上,长孙无忌也确实担得起这个称谓。

玄武门之变中初露头角的长孙无忌

义宁二年(公元618年),隋恭帝禅位给李渊,改国号为唐,定都在长安,然而在看似稳发展的背后,唐王朝内部却是暗涌流动,隐藏着巨大的危机。其主要原因正是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两人对太子之位的争夺,由于李建成长期在长安辅佐皇帝处理国家大事,而李世民长期领兵出战,战功赫赫,且威望甚高。

当李世民战功高到无封可赏的时候,高祖李渊破天荒的他封了一个天策上将,而这一个天策上将的权利是可以自己另外开府招收能人义士。对于李世民声望日益高涨,李建成自然是心里越来越不安,因此兄弟之间对于皇位继承的斗争,就不断的在冲突中导致最后兵戎相见,自相残杀,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玄武门之变。

在这次流血事件中长孙无忌作为重要的参与者,发挥出了他的谋略才能。在兵变发生之前,长孙无忌的态度就比任何人都极为坚决,他日夜劝李世民一定要诛杀李建成和李元吉。而且在兵变前夕长孙无忌日夜奔波联系众人。政变之时,对于一个书生来讲他不也不曾惧怕,甚至是跟随李世民亲自到玄武门内,击杀李建成和李元吉,由于长孙无忌的这些人的精心策划,所以在诛杀李建成和李元吉才会显得比较轻松。

李世民能够坐上太子之位与长孙无忌的尽心尽力出谋划策有着极大的关系,所以在这次政变中他立下汗马功劳,李世民才称他为心腹大臣。

在李世民当上皇帝后,对长孙无忌也是非常的信任,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十月,李世民对玄武门之变的参与者进行封赏,因长孙无忌有大功,进封齐国公。此外,与他一样以功封赏的还有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和侯君集等人。

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李世民让人画图二十四功臣像挂于凌烟阁,长孙无忌被封于二十四位功臣之首。为此,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知道,李世民是非常信任长孙无忌的。

贞观年间,长孙无忌的政治活动

贞观年间,李世民任人唯贤、虚心纳谏,重用魏征、房玄龄、杜如晦和长孙无忌等人。经济上,以农为本、修生养息;文化上,撰修经史、完善科举;军事上,平定外患、稳固边疆。这时期的唐朝,政治清明、经济繁华,国家稳定、军事强盛。

长孙无忌作为唐朝著名的政治家,国家的正常运转离不开他的努力,而让后人对他印象至深的无疑是他主持修订的《贞观律》。李世民即位时发现原来的《武德律》已经不能适应当时的形势,所以便让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等十九人在《武德律》的基础上修订新的法典。

众人在经过十年的努力后,终于修成新的法典,是为《贞观律》,共12篇,500条。在此法律上,长孙无忌认为“以刑止刑,以杀止杀”才是自然之理,他认为政府和统治者是为了进行长期统治的需要而制定和推行的法律,虽然那个时代的长孙无忌无法正确认识法律产生的根本原因和本质,但他的看法倒是蛮接近实际,也具有某些现实意义。

对于处理民族关系方面,长孙无忌认为李世民刚登基,国家需要一段时间的稳定发展,民生问题还没解决好时,不能妄动刀兵,所以他对李世民提议“为国者需要安静”,李世民采纳了长孙无忌的建议。后来,东、西突厥互相征战,唐朝趁双方疲惫不堪时灭了东突厥,稳定了边境的局势,由此可见长孙无忌在军事方面也有一定的才能,他的判断和建议大力的维护了唐朝的安定。

精明的政治站位,辅佐晋王

最让唐太宗晚年头痛的就是太子之位的问题,长孙无忌在这件事中恰恰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因为李世民有14个儿子,但只有李承乾、李泰、李治是长孙无忌的妹妹长孙皇后所生,而他是这三个皇子的母舅以及元勋。在这样的背景下,长孙无忌的站位就显得极为重要,并在李世民面前也极有话语权。

按照古代的嫡长子继承制度,李承乾是长子应该被立为太子,但因为此人好色,纨绔加上腿又有问题,所以李世民对他并不喜欢,而被封为魏王的李泰,因为才华横溢且懂得讨好唐太宗,所以李世民对他比较喜欢。在这样的环境下,李泰产生了争夺太子之位的想法,而李承乾也因为李世民对李泰的宠爱有加,心生妒忌,之后两人就各自结党。

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太子李承乾因谋反事发失败后被贬为庶人,所以李世民曾面许立李泰为太子,在重新立太子这件事上,岑本文、刘泊等人为了投李世民喜好,也支持李泰为太子。但唯独长孙无忌和褚遂良不喜欢那个才华横溢,但两面三刀的李泰,他们希望李世民立李治为太子。

但李世民认为李治太过懦弱,无法继承皇位,而长孙无忌对李世民说到:“陛下日者既立承乾为太子,复宠魏王,礼遇过于承乾,以今日之祸,前事不远,足以为鉴”。长孙无忌以开国忠臣和国舅的身份提起玄武门之变的影响,希望李世民三思而后行,他的话果然让李世民产生了警觉,有了立李治为太子的想法。

在跟长孙无忌聊完后,李世民回到宫里不断的思索和权衡,他意识到:长孙无忌显然对李泰并不满意,如果李泰为太子,没有长孙无忌这些重臣忠心辅佐,后果将很严重。于是,李世民决定立李治为太子,而后来长孙无忌也再三向李世民保证“晋王仁孝,天下属心久矣,乞陛下试召问百官,有不同者,趁负陛下,万死”,在听完长孙无忌的话后,李世民正式确定了立晋王李治为太子。

从以上的事例来看,长孙无忌不论是积极参与玄武门之变,或主持《贞观律》的修订,还是坚持拥立李治为太子的态度,他的一言一行对唐朝的政治走向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解决突厥威胁,维护唐朝统一

长孙无忌协助李世民处理突厥问题,他的建议对唐朝的政治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首先,经济上有利于恢复和发展生产。

唐朝解决了突厥的军事威胁后,使得海内康宁,和平的环境带了百姓安居乐业、经济稳定上升。这种安定发展经济的局面一直持续到了唐玄宗时代,而边陲百姓也在这样的环境下把荒凉之地开垦为重要的生产地。

其次,政治上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东突厥存在那些年里,一直在骚扰唐朝,力图破坏唐朝的统一局面,他们一直在支持地方割据势力的分裂活动。唐初进行了统一战争,曾对部分自保的割据势力进行拉拢,用以对抗突厥,在唐朝消灭东突厥后,彻底维护了国家统一,这是长孙无忌的一大功劳。

长孙无忌在历史上的影响力

综合上面的事迹,我们其实可以看出,长孙无忌不管是在唐朝还是中国历史上都是一个影响力颇大的风云人物,他历唐高祖、唐太宗、唐高祖三朝,位居外戚、国舅、重臣,权力庞大无比,堪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在主持修订的《贞观律》中,奠定了封建社会刑法的规范;协助李世民处理民族关系,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维护国家统一;在个人角度,他拥立李治,巩固自身和家族地位。李世民能做上皇位,以及后来的《贞观之治》离不开长孙无忌的辅佐,因此他的存在对唐初期到唐中期都有着强烈的政治影响。

从后人的角度来看长孙无忌,他有功也有过,但我们要从客观的角度来全面看待问题,而如果没有长孙无忌的存在,李世民的“天可汗”可能当的没有那么轻松。

上一篇 : 张飞义释严颜是真的吗?张飞又为何生擒严颜
下一篇 : 张飞为何放严颜?严颜究竟做了什么让张飞不杀他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为您推荐

热门搜索
back_img
back_img
功能直达
分享
反馈
热门应用
实用工具
好工具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