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惠王是不是昏君?其实他身上的昏庸无能并不是问题
2020-08-11 魏国 魏惠王是不是昏君 魏惠王是个什么样的人
作为战国首霸的魏国第三代君主,魏惠王继位之初便面临了国家存亡的考验,他父亲魏武侯死后,魏惠王魏罃和公子缓为了争夺魏国君主之位互不相让,导致魏国一度陷入内乱。如果只是内乱倒没什么,关键是魏国不仅有内患还有外忧。赵韩两国同时出兵组成联军干涉魏国内政,其中的一个关键人物叫公孙颀。他是魏国的大夫,是公子缓的支持者,为了帮助势单力孤的公子缓,他从宋国进入赵国,又从赵国辗转到达韩国。他对韩懿候说:“魏武侯去世时未立太子,如今魏国两公子在争夺君位,您是否已经听说过这个消息了?现在魏罃得到公叔痤的支持,占据了上党地区,等于已经拥有了半个国家。公子缓已经逃到了赵国寻求庇护,如果您现在帮助公子缓除掉魏罃,一定能够破魏,不应该失掉这个机会。”韩懿侯认为公孙颀说的有道理,便和赵成侯联合起来,组成联军去攻打魏国。双方的部队在浊泽交战,魏国吃了大败仗,都城安邑也被包围起来。
惠王元年,初,武侯卒也,子罃与公中缓争为太子。公孙颀自宋入赵,自赵入韩,谓韩懿侯曰:“魏罃与公中缓争为太子,君亦闻之乎?今魏罃得王错,挟上党,固半国也。因而除之,破魏必矣,不可失也。”懿侯说,乃与赵成侯合军并兵以伐魏,战于浊泽,魏氏大败,魏君围。——《史记·魏世家》
要知道这个时候魏国是拥有魏武卒的,只不过魏武卒的创立者吴起已经被公叔痤排挤到楚国去了。曾经创造了以五万打败秦国五十万部队奇迹的魏武卒,在这次面对赵韩联军的战斗中跌落了神坛,论魏军之败有两个原因:一个是魏军当时缺少优秀的统帅,第二是由于国内有内乱,导致军心不稳。
魏国国都安邑被包围,魏惠王深陷绝境,稍有不慎,他就可能成为亡国之君,大魏经文武二侯辛辛苦苦打下了的基业,可能就会毁在他的手里。
赵谓韩曰:“除魏君,立公中缓,割地而退,我且利。”韩曰:“不可。杀魏君,人必曰暴;割地而退,人必曰贪。不如两分之。魏分为两,不彊於宋、卫,则我终无魏之患矣。”赵不听。韩不说,以其少卒夜去。——《史记·魏世家》
但这个时候,赵韩联军内部产生了分歧,赵成侯对韩懿侯说:“除掉魏国国君魏罃,改立公子缓,让他割地给我们,我们才退兵,这对我们都有好处。”韩懿侯说:“这不行,杀掉他们的国君,天下会说我们残暴,分割他的土地才退兵,人家一定会说我们贪婪。不如把魏国分成两部分,让他们两个人分而治之,魏国一分为二的话,以后不会比宋国和卫国更强大,我们就再也不必担心魏国会来危害我们了。”可是赵成侯执意不听,韩懿侯不高兴,当晚就率领韩国军队撤退。赵成侯知道赵军独自面对魏军没有胜算,于是也退兵了,魏惠王才得以幸免,魏国才没有遭到被分割的命运。
惠王之所以身不死,国不分者,二家谋不和也。若从一家之谋,则魏必分矣。故曰“君终无适子,其国可破也”。——《史记·魏世家》
太史公司马迁认为魏国没有被分裂的原因在于赵韩两家的谋划和目标不一致,如果听从任何一国的谋划,可能魏国都要被分裂。确实司马迁所说的是主要原因之一,但魏国能不被分裂,并不是全靠运气使然。
在我看来,魏国没有被分裂既有赵韩两国不合的客观因素,又有魏惠王魏罃主观的坚持和努力,还有其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都说孤城难守、哀兵难胜,但魏惠王被困在安邑城中时,却固守城池坚守不出,他在等什么呢?他静待时变而没选择缴械投降,这份坚持也是魏国没有被分裂的重要原因;第二魏军尽管败于赵韩联军,但魏军的主力并没有被消灭,这也是在魏惠王二年的时候,魏国能先后在马陵和怀邑打败韩国、赵国的原因所在;第三安邑是当时天下商贸中心城市,城内驻扎了来自六国的客商,赵韩两国如果攻城,可能会造成玉石俱焚的局面,对于韩赵自身也会带来很大的损失。
因此说魏惠王继位之初,对魏国是立有大功的,如果没有他的那份坚持,就算有再多的客观条件,恐怕魏国早已成为弱肉强食的战国时代的一个弃儿了。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魏惠王并没有让韩赵两国等上十年那么长的时间。
二年,魏败韩于马陵,败赵于怀。——《史记·魏世家》
魏惠王二年,魏国在马陵打败了韩国,随后又在怀邑打败了赵国,彻底报了当年两国围困安邑之仇。魏惠王这个人活得不高尚但很真实,他不是个小人,而是将他的狠,他的狂,他的毒,他的辣都彰显出来了。 都说范睢睚眦必报,魏惠王也是有仇必报的主儿。
三年,齐败我观。五年,与韩会宅阳。城武堵。为秦所败。六年,伐取宋仪台。——《史记·魏世家》
魏惠王三年,魏军在观这个地方被齐国的部队打败。五年,魏国又被秦国击败。连续两次军事上的失败,并没有让魏惠王放弃对外征伐的脚步,他意识到齐国和秦国都是难啃的骨头。六年,魏惠王又选择捏了一个软柿子,魏国攻占了宋国的仪台。这次魏惠王很务实,对于宋这样的国家不仅是打败,而是要占领其国土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扩大魏国的地盘。九年,魏国又击败了韩国。在魏惠王的概念里,韩赵两国绝不能放过,他们在魏国内乱的时候,站在了自己的对立面支持公子缓,还差点分割了魏国,此仇怎能不报!因此,魏惠王继位之后的打击目标,首先放在了韩赵两国身上。不把你们两个龌龊国家打服,就出不了我胸中这口恶气。
魏国的地理位置处于四战之地,四面环敌无险可守。对于魏惠王来讲,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和赵国、韩国结盟,另一个办法就是彻底灭了赵国和韩国,建立大魏国。魏惠王没有选择第一种方式,他对于赵国和韩国采取的策略是打压,不让两国发展壮大,保持自己的三晋中的优势地位。你们两个老老实实的做小弟就行了,永远不要有非分之想,大哥说打谁,你们就跟着打谁。第二种办法魏惠王尽管想过,魏国的能力上却达不到。因为当时,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具备灭国的实力,时机不成熟,如果强行灭国之举,其它诸侯国绝对不会坐视不理。有时想想魏惠王也挺难的,魏国这个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军事上的难度和政治上的复杂性,他不像秦国只要据守函谷关,便可以闷头发展了。
不能把魏国霸权衰落的原因,全部归结于魏惠王的昏庸。魏国霸权的衰落有很大一个原因是:秦齐两国的强势崛起。秦国有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齐国有齐威王任贤用能,和这两位君主相比,魏惠王显得有些短视和平庸,但魏惠王绝对不是昏庸之主。齐王魏王徐州相王的故事中,魏惠王认为财富是国家之宝,而齐威王认为人才是国之宝物。由此很多人就说魏惠王昏庸无能。这件事体现的其实不是能力问题,也不是是认识问题,而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魏惠王强调了财富对于国家的重要性,而齐威王则强调人才的重要性罢了,这和两国当时的具体国情有很大关系。观点不同,其实并无高下之分。其明证就是魏惠王也重用了庞涓、晋鄙、龙贾、公子卬、惠施等人,这些人都是一时人杰。魏惠王在徐州与齐王威王相王的主意,就是由魏国国相惠施提出的,惠施是战国时期名家的代表人物,合纵抗秦的主导人之一。联合齐国、楚国一起对付秦国,这是惠施给魏惠王制定的国策,魏惠王认为这个谋划并无不妥之处,因此才按照这个谋划来执行魏国的外交政策。可见魏惠王并不昏庸,只是他这个策略被秦国破坏了而已。
魏公叔痤病,惠王往问之。曰:“共叔病即不可讳,将奈社稷何?”公叔痤对曰:“痤有御庶子公孙鞅,愿王以国事听之也。为弗能听,勿使出竟。”—— 《战国策·卷二十二·魏策一》
有人说正是由于魏惠王的昏庸,商鞅才西行入秦便宜了秦国。但事实上,任何一个君主都不会轻易将国相这么重要的位置,交给一个毫无经验的毛头小子。尽管公叔痤认为商鞅是奇才,但魏惠王却无法认同这一点,因为商鞅并没有在魏惠王面前得到过展现的机会,这个责任不在魏惠王,而在公叔痤。商鞅西行入秦后,首先也要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才能得到游说秦孝公的机会。经过几次交谈,通过了试探和相互了解之后,商鞅才坚定了秦孝公进行变法的决心。由此可见君主在选择国相时是多么的慎重,魏惠王不用商鞅,并非昏庸而是由于持重。
王弗应,出而谓左右曰:“岂不悲哉!以公叔之贤,而谓寡人必以国事听鞅,不亦悖乎!”—— 《战国策·卷二十二·魏策一》
下面我再谈一下“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问题,人性都是自私的,庞涓不推荐孙膑是从自己的角度考虑。如果孙膑是一个主政之人而非兵家,庞涓不会不推荐给魏惠王的,因为对自己不构成威胁也没有竞争。聪明人都懂得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成就对方实现双赢。但孙膑是兵家和庞涓师出同门,且能力在庞涓之上,庞涓在魏国担任上将军之职,如果将孙膑也推荐给魏惠王,那么庞涓自己的地位怎么办呢?
从魏惠王的角度来看,庞涓的能力在战国诸雄之中十分突出,从后面的情况来看,若无孙膑则庞涓不败,魏国的霸业不会衰落的这么快。不是魏惠王不认同孙膑的能力,而是庞涓没有让孙膑得到在魏惠王面前展现能力的机会,此做法和公叔痤如出一辙。只不过庞涓做的比公叔痤做的更绝一些,他险些要了孙膑的性命。因此,由此就说魏惠王昏庸是不客观的。
魏惠王是不是昏君?
最后总结一下我的观点,魏惠王并不是昏庸无能的问题,只是其所用之人处处被人克制,所谋之策处处被人压制。不是庞涓战法不精,而是他遇到了技高一筹的孙膑,不是惠施的合纵之策不妙,而是连横的张仪更胜一筹。同样,和秦孝公、齐威王相比,魏惠王做为君主确实有所不如。 技逊一筹,不足以折损,棋高一着,不足以封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