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里的同治皇帝怎么死的
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二月初五日(公历1875年1月12日)下午,北风凛冽,寒气逼人,夕阳透过云层,在养心殿的屋檐上,投下了一缕冰冷的光芒,便匆匆的隐入西山顶端,暮色迅速地笼罩了紫禁城。就在这个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时刻,同治帝载淳,在养心殿东暖阁中结束了他年轻的生命。
然而,上个世纪70年代,研究人员从堆积如山的清宫档案中找到了《万岁爷天花喜进药用药底薄》,这是敬事房太监根据御医李德立,庄守和从同治皇帝得病入宫请脉案起,直至十二月初五日夜同治皇帝病死,前后三十六天的脉案,处方以及服用一百零六服药的情况,所绘成册。这是同治皇帝病情的完整记录,非常有价值。研究人员依据这个药底薄的记载,邀请中医学专家,共同认定药底薄,所描写的病状是天花而不是梅毒,理由有以下几点:
①药底薄记载同治皇帝发病之出连续发高烧七天,“脉息浮数而细”,系风瘟门闭束,阳气不足,不能外透之症,以致发热头眩,胸满烦闷,身酸腿软,皮肤发出疹形未透,有时气堵作厥”以及咽喉干痛,胸满作呕,头眩身热热,等,这些都是出天花的症状。
②从药底簿的记载里可以看出,同治皇帝患病了时出现头痛,背痛,发冷,寒战等全身性的天花症状,而梅毒患者是不会有这些全身性的明显症状的,表面上看也许像个健康人。
③从天花水疹的分布部位和转化规律上可以看,同治皇帝事患的是天花,从分布部位上看天花皮疹一般发于额部,发际,面颊,腕,逐渐延伸到躯干,下肢,多见于身体暴露部位,呈离心状分布,这与药底薄所记载的症状吻合,而梅毒则不同,发病的周期要比天花长,而且梅毒的斑疹大小如同蚕豆,形状为圆形或者是带不规则形,不是天花疱疹的那种脐形。
那么,患天花怎么会导致同治皇帝的死亡呢?因为同治在天花的后期不幸皮肤感染,“发热头眩俱退,惟湿毒趁虚流聚,腰间红肿溃破,侵流脓水,腿疼筋挛,头项胳膊膝上发出痘痈肿痛,这种并发性的皮肤感染愈来愈重,使病人逐渐丧失了抵抗力。
最后皮肤感染发展到发生“坏疽性口求”(俗称走马牙疳)的地步,此病一般发生在全身性疾病的末期,很可能导致全身衰竭而突然死亡。
这个结论是可信的。因为根据《翁同和日记》记载,同治皇帝确实是得了天花,导致毒热内陷,最终,“走马牙疳”而死。
如果说翁同和篡改日记呢?基本上不存在这种可能性,而且至今尚未有人指出《翁同和日记》存在造假的痕迹和记录,鉴于以上研究成果,以目前发现的史料与研究成果判定同治皇帝死于天花更接近历史的真实。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酉时,偌大的紫禁城笼罩在一片玄素之下同治皇帝,经历了三十六天的病毒折磨,带着满身生疮痍,带着母亲的厚望与悲痛的泪水,匆匆离开了这个世界。
如果说同治皇帝患天花的同时也患了梅毒,最后死于非命,慈禧对同治皇帝之死也难辞其咎。然而,阿鲁特皇后之死,则完完全全可以证实慈禧的残忍和冷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