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经历了漫长的安史之乱,唐朝在灭亡前还发生了什么?

2020-07-02 安史之乱 唐朝

比起安史之乱前,大唐王朝远播四方的强大荣耀来,安史之乱后的中晚唐,却也有个公认亮点:命硬。

安史之乱竣事后,差点被要了老命的唐王朝,也基本是被大放血:河西走廊和安西尽数陷落,吐蕃的铁蹄一度杀到长安眼皮底下。中原大地也是藩镇四起,各处藩镇画地为牢,动不动就与唐王朝叫板,内部另有阉人朋党往返折腾。中晚唐一个半世纪里国都陷落了六次,天子也外逃了九趟,每一次都是眼看要凉凉的容貌。但纵然这样,这内外交困的大唐,竟把这绝大多数的难关都挺了已往,硬是苦撑了150年。

而且除了硬撑外,这岌岌可危的一个半世纪里,唐王朝还又缔造了一系列治国业绩。一度打服藩镇重创吐蕃,险些追近了盛唐时代的荣光。如“元和中兴”“会昌中兴”“大历中兴”等辉煌时代,更是闪耀史册。再对比一下安史之乱刚落幕时,唐王朝那一片烂摊的容貌,就更得感伤一声:百病缠身的唐朝,能苦撑一个半世纪,确实是个奇迹。

因素一、通海夷道

一场安史之乱,唐朝遭受的一大重创,就是被“断血”。作为丝绸之路主干道的河西走廊与安西要地,险些全落入了攻其不备的吐蕃之手。除了取道回纥的草原丝绸之路外,大唐对外的陆路交通险些被隔离,经济损失无比凄惨,战略态势更严重被动。坐拥丝绸之路的吐蕃,除了能轻松享受“红利”,更拿丝绸之路当跳板,一次次对唐朝提倡攻击,甚至连长安都一度落入其手。

可是,就是在这昏暗的态势下,千里之外的东南大地,另一条对外要道,却悄然为唐朝搭起了“新血管”:通海夷道。随着唐朝造船技术的进步和对外商业的火热,东南的海上商业,也进入了繁荣期。以同时代阿拉伯人的纪录,其时性能优良的唐朝船由于体积太大,竟连波斯湾都开不进去,每次造访中东,都得提前换小船进港。

而在安史之乱大幕落下,河西走廊一片血雨腥风的年月里,劈波斩浪的大唐海船,却早为唐王朝开出了新路:以《新唐书》纪录,这条“通海夷道”以广州为起点,主要分为一条线路,一条向南抵达印尼爪哇,一条向西抵达伊拉克巴格达,另有一条更是延伸出去,直达东非海岸。换句话说,其时从广州搭船出发,就可通航全世界。

于是,从中晚唐年间起,原本就商业火热的广州,更进入了高速生长阶段。其时唐朝在广州实行优惠的商业政策,“百分之三十”的低关税与唐朝政府高效的行政效率,更叫广州吸引了世界各国的外商。唐代宗大历年间时,每年造访广州的外国商船,就有四十艘之多,广州的口岸上停泊着“婆罗门、波斯、昆仑等舶,不知其数”。阿拉伯旅行家苏莱曼的条记里估算,中晚唐时期,仅广州一地的“外国常住人口”,就有十二万人之多。

同样重要的另有政治意义,安史之乱后,广州除了是经济重镇,更是外交的“窗口”。唐朝除了要应对一拨拨藩镇叛乱,西线更要面临吐蕃的磨刀霍霍。唐德宗年间时,名臣李泌制定“困蕃之策”,通过联络大食、南诏、回纥等“邻人”反制吐蕃。可河西走廊已经陷落,联络大食就只能走海路。于是大唐的外交使节们也临危受命,一次次从广州出海,冒着风浪跋涉万里……

因素二、茶叶商业

而比起这条“黄金通道”来,另一个新兴的“黄金工业”——茶叶商业,更对大唐有着救命的意义。

小小茶叶商业,对大唐能有几多意义?这意义,可大了去了,虽然中国人品茗的习俗历史悠久,但直到唐代时,饮茶民风才流行全国。中晚唐年间起,多山地丘陵的江西地域,茶叶已大面积种植,仅是在江西景德镇市的浮梁县,其时每年就“出茶七百万跎,纳税十万贯”。白居易《琵琶行》里那句“商人重利轻分别,前月浮梁买茶去”。说的就是其时江西茶叶火热商业的盛况——每年茶叶成熟时,唐代四方商人都云集江西,带着真金白银来卖茶。

这些引生机热生意业务的茶叶,其时最重要的一条贩运线路,就是沿漕运送到长安后,再贩运到回纥西域等地。这条商业线路带来的,可不止是丰盛的经济收益,更用大唐国防建设的重要筹码:安史之乱后,产马的河西走廊陷落,大唐原本用于丝绸之路商业的绸缎绢帛大量减产,可为了反抗吐蕃,大唐依然急需优质战马组建骑兵。茶叶,就成了新兴的“刚需”货物。

同样重要的,另有李泌的《困蕃之策》,在这个盘算里,回纥的态度才是成败的关键。而有了每年繁荣的“名马市茶”商业,回纥的“态度”也就有了更稳定的保障:别管有几多过节,就算为了茶叶,也要铁了心站“实在亲戚”大唐这边。所以一度攻陷长安的吐蕃,这才陷入了“困蕃之策”的大坑,到了唐德宗年间时已“兵众寖弱,西迫大 食之强,北病回纥之众,东有南诏之防”,对唐朝国防宁静的威胁大大减轻。

因素三、淮颍水道

但俗话说得好,打铁还要自身硬,唐朝能解决这个国防难题,关键还是重建了一支强大的西北唐军。这支军队不光多次力挫吐蕃,更在厥后唐宪宗的“削藩”战场上大显身手。可要想组建强兵,粮食问题更是关键,这,就是大唐“命硬”的“另一因素之——江淮漕运里的“淮颍水道”。

哪怕在盛唐年月里,唐朝强国的一大支撑,就是蓬勃的漕运。东南富足的粮食,每年通过漕运输入关中平原,最多时每年多达两百万石。安史之乱后,唐朝的漕运也惨遭攻击,输送量基本只剩了盛唐年间的一半多一点。但纵然如此,这也是此时大唐的“救命粮”。

所以,自中唐年间起,唐朝的统治者,都把漕运的重点,盯在了“淮颍水道”。这条水路相同关中与东南,是整个江淮漕运线路上最重要一段。于是从唐代宗年间起,唐王朝就不惜血本,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疏通河流。终于在唐宪宗年间时彻底完成了革新——唐朝买通了“琵琶沟”路段,将这条水路大大缩短。

而其中的意义,也是立竿见影:唐德宗贞元二年时,沿着江淮漕运送来的漕米,就曾让唐德宗喜极而泣:“吾父子得生矣”。唐宪宗年间,随着淮颍水道的治理完成,唐王朝以流通的物资供应,支撑了平定淮西藩镇的战事,特别是琵琶沟的开通,更让“师人坐受其饱”。而东南丰盛的商业收入,火热的茶叶生意业务,也是沿着这条水路贩运四方。可以说,就是这样一条路,给百病纠缠的大唐心脏,艰难“搭了桥”。

如此“搭桥”的孝敬,抛开王朝兴衰的态度,自然也有几多感伤收获在其中。


上一篇 : 杜牧的诗有哪些?二十首杜牧的诗你背过几首
下一篇 : 从杜牧的诗诗中品味杜牧的一生,杜牧的政治梦想,终究是错付了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为您推荐

热门搜索
back_img
back_img
功能直达
分享
反馈
热门应用
实用工具
好工具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