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八王之乱”最后是怎么落下帷幕的?这完全是场争权夺利的内乱

2020-07-11 “八王之乱”是场争权夺利的内乱 “八王之乱”怎么结束的

西晋开创者司马炎:励精图治,锐意革新

司马炎是三国权臣司马懿之孙,司马昭之子,也是西晋的开国皇帝。

早在曹魏时期,司马氏家族已经权倾天下,甚至可以一手决定皇帝的立废。司马昭派军消灭蜀国后,被加封为晋国公,地位仅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把控了军政大权,连皇帝也不放在眼里。

司马昭毫不掩饰自己对皇位的野心,人人都在猜测他何时会取而代之 ,让皇帝禅位,将曹魏江山换成司马氏江山。可惜,司马昭时运不济,尚未来得及逼宫篡位,就得了重病一命呜呼。他的儿子司马炎继承了晋国公的爵位,完成了父亲未竟的野心,逼迫魏元帝禅位给他。

公元266年2月8日,司马炎登基称帝,定国号为晋,建都洛阳。由此,历史进入西晋时期,司马炎成为西晋第一位皇帝,史称晋武帝。

作为开国之君,司马炎统治前期励精图治,锐意革新,一扫曹魏时期的弊政,施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增强国力、发展生产的政策,比如重新划分土地、制定法律、改革赋税制度、兴修水利等。

与此同时,司马炎克勤克俭,积蓄力量,于公元279年兴兵南下,一举灭掉了东吴,结束了三国以来的分裂局面。

文治武功兼备的晋武帝,原本不失为一代人杰,他一心想开创一个太平时代,但他在关键问题上的几大失误,以及晚年的骄奢淫逸,为国家之乱埋下了祸根。

在政治制度上,司马炎沿袭了汉朝以来的分封制,大封宗室。他意识到,魏国之所以灭亡,是因为权臣专政,皇帝势单力薄,宗室衰弱,司马炎篡位的时候,都没有人敢跟自己抗衡。

所以为了避免重蹈曹魏覆辙,司马炎登基后不久就开始分封宗室,先后在全国建立起二十七个诸侯国。此举原本是为了保障皇权的稳固,一旦皇帝遭遇危难,这些诸侯王就可以带兵前来勤王。

但分封制大大削弱了中央集权,不甘心安于一隅的实力强大的诸侯国,成为另一种风险因素。

而司马炎在继承人选择问题上的失误,直接催化了诸侯纷争的 风险,酿成了后来的八王之乱。

司马炎的太子是皇后杨艳所生,名为司马衷,即后来史上有名的昏君晋惠帝。司马衷从小就十分蠢笨,老师给他讲课,司马衷转眼就忘。但他是皇后嫡子,在当时所有存活下来的皇子中居长,出于立嫡立长的传统,司马衷九岁时被立为太子。

司马炎曾几度犹豫,担心这个太子难以接替自己的皇位。但皇后杨艳非常有手腕,她进言说:司马衷只是年龄太小,还没有开化,等他长大就可以了。

另外,杨艳又说服司马炎给儿子娶了一位精明的太子妃贾南风。贾南风是车骑将军贾充的女儿,传言长相又黑又胖,性格凶悍善嫉,但她十分聪明,屡屡帮助丈夫顺利通过司马炎的考察,保住了太子之位。

此外,司马衷虽然蠢笨,但他有一个儿子司马遹聪慧过人,很得司马炎喜爱,被认为日后可继承大统。所以,司马炎虽然知道太子可能能力不足,但始终没有改换人选。

晚年的司马炎,日渐昏聩,追求奢侈享乐,公开买官卖官,宫里宫外上行下效,社会风气糜烂。公元290年,晋武帝司马炎病逝,享年五十五岁。太子司马衷继位,贾南风成为皇后。

贾南风攫取政权,引发八王之乱

晋武帝临终前,将杨皇后的叔父杨骏封为太尉,总揽天下兵权,主持国政。外戚杨氏一族势力大增,皇帝也要受其掣肘。

晋惠帝司马衷是一个没什么政治野心的皇帝,皇后贾南风则不然,她极度渴望攫取权力,把朝政掌握在自己手中。

于是,贾南风命人去暗中联络晋惠帝的叔父——汝南王司马亮,想让他前来洛阳除掉杨骏和太后杨氏。然而,胆小的汝南王没有亲自前来,而是把事情告诉了自己的侄子——楚王司马玮。

司马玮是晋惠帝之弟,年轻气盛,性格狠辣,早就看不惯自己的傻哥哥当皇帝,现在贾南风和杨骏争权夺利,司马玮认为有机可乘,就联合另一诸侯——淮南王司马允一起入朝,打算先消灭杨骏。

公元291年3月,楚王司马玮率兵进入洛阳,由此,八王之乱拉开了序幕。

这场把西晋王朝拖入深渊的动乱共历时16年,从公元291年开始,直到公元306年才完全结束。

在这16年里,八王之乱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历时3个月,从公元291年3月到6月;第二个阶段则是从公元299年到306年,历时7年。

在这两个阶段中间,曾有一段短暂的安宁,但未能长久持续下去。几十个司马氏宗族的兄弟子侄被先后卷入动乱,同室操戈,由于其中主要参与者包括楚王司马玮、汝南王司马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等八个诸侯王,所以史称“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的第一个阶段以贾南风为幕后主导,楚王司马玮和汝南王司马亮为主要参与者,其目的主要是通过政变攫取权力。

公元291年3月,当贾南风听说楚王和淮南王的军队已经进入首都洛阳,立即命人让晋惠帝下诏书,宣称杨骏谋反,命楚王围攻杨骏的府第。

司马玮火烧杨府,杀死了逃到马厩之中的杨骏。此后,贾南风又令晋惠帝下诏,将太后杨氏贬为庶人,囚禁在洛阳郊外,诛杀杨骏三族。

但贾南风专权的目的尚未达到。杨骏死后,汝南王司马亮和另一元老大臣卫瓘执掌了朝政,于是,贾南风以晋惠帝名义秘密下诏,命司马玮除掉汝南王和卫瓘。之后,贾南风担心司马玮的势力过度膨胀,威胁到自身地位,又编织罪名,杀掉了楚王司马玮。

至此,贾南风扫除了各大政敌,晋惠帝对她言听计从,朝政大权被贾南风一手掌控。她开始任用亲信,安插党羽,掌权时间长达八年,直到公元299年,贾南风设计让晋惠帝废除太子,再度引发朝政动荡。八王之乱卷土重来,并变本加厉地耗尽了西晋王朝的元气。

晋惠帝废除太子,八王之乱硝烟再起

八王之乱的第一阶段持续时间较短,3个月就结束了。但第二阶段持续了整整7年,太子司马遹、皇后贾南风都死在这场动乱中,晋惠帝被废又被立,成为诸侯间抢来抢去的棋子。

多个诸侯互相厮杀,接连发动政变,导致国力空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民不聊生,最后北方胡族趁虚而入,促使西晋走向灭亡。

这一切,始于贾南风为一己之私,唆使晋惠帝废除太子司马遹。

司马遹自小聪明伶俐,在晋武帝还在世时就颇受看重,在朝中很有人望。但司马遹不是贾南风亲生的,与贾南风向来不和。贾南风担心年纪渐长的司马遹威胁自己的地位,于是决心除掉这位太子。

公元299年,贾南风命人引诱太子饮酒,让醉酒的司马遹抄写了逼迫晋惠帝退位的书信,以此为罪证,说服晋惠帝废除太子。

谁知,废太子一事引发了一连串连锁反应,对贾南风专政早已不满的宗室诸王趁机兴兵夺权,各方势力你方唱罢我又登场,陷入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混战。

先是赵王司马伦发兵讨伐贾南风,以毒酒赐死贾后,取代晋惠帝登基。然后,对赵王不满的齐王司马冏,联合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杀死了赵王,重新立晋惠帝为帝,齐王主理朝政。

这时,对齐王不满的长沙王司马乂与河间王司马颙再次起兵,杀死了齐王,朝政大权落入长沙王手中。河间王司马颙不甘心,又联合东海王司马越、成都王司马颖讨伐长沙王。长沙王死后,成都王接手朝政,诸侯王的联盟再度分裂,河间王、东海王和成都王之间打来打去。

公元306年,成都王、河间王战败逃跑,东海王司马越将晋惠帝迎回洛阳,朝政趋于平稳。

随后,晋惠帝下令搜捕成都王司马颖,成都王与他的两个儿子在逃亡途中被捕,囚禁一个多月后被杀死。另一位兵败逃亡的诸侯——河间王司马颙也在几个月后被杀,八王之乱落下帷幕,东海王司马越成为最后的赢家。

紧接着,晋惠帝在这一年年底暴毙,相传是被司马越毒杀。司马越扶植晋惠帝的弟弟司马炽登基,改元永嘉,史称晋怀帝。

登基伊始,由于司马越的威胁,晋怀帝不得不任命司马越为太傅,让他辅佐朝政。但是,司马越没能继续把这位皇帝操纵于股掌间,让司马越没有想到的是,晋怀帝虽然年轻,却很有政治手腕。

晋怀帝司马炽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小儿子,他一心想学习自己的父亲,每天亲自处理政治事务,召见百官,非常勤勉。

司马越手中的权力不断被皇帝压缩,再加上他在朝中飞扬跋扈,诛杀忠臣,引起了官员们的不满。于是,司马越主动提出,要出镇河南许昌,率兵镇压那里的胡人叛军。

公元311年,羽翼渐丰的晋怀帝决定除掉司马越。于是,他发布诏书,历数司马越的罪状,要求诸侯们进行讨伐。司马越听说之后,内心非常恐惧,急血攻心,最终病死于河南项城。随着司马越的去世,“八王之乱”中最后一位叛乱的藩王就此退出历史舞台。

蔡东藩在《两晋通俗演义》总结说,晋朝这些藩王好的少,坏的多。“八王之乱”中,司马家族互相残杀,不知道忠孝为何事,追根溯源,完全是因为他们的祖宗争权夺利给他们树立了坏的榜样,子孙相沿成习。最终给五胡入侵中原,带来了机会。后来者,难道不应该铭记这惨痛的教训么?

上一篇 : 为什么光绪帝不会去阻扰戊戌变法?原来他也想救国
下一篇 : “八王之乱”原来是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下,这场内战最后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为您推荐

热门搜索
back_img
back_img
功能直达
分享
反馈
热门应用
实用工具
好工具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