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号卧龙。 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会见诸葛亮,问以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这次谈话即是著名的《隆中对》。
刘备听了诸葛亮这一番精辟透彻的分析,思想豁然开朗。他觉得诸葛亮人才难得,于是恳切地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诸葛亮遂出山辅佐刘备,形成三国鼎足之势。诸葛亮于危难之际出而辅佐刘备,联孙抗曹。大败曹军于赤壁,夺占荆州。建安十六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二十六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三年(223年),刘备病危,以后事相托。
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加强战备。建兴五年(227年),上疏(即《出师表》)于刘禅,率军出驻汉中,前后6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十二年,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将后事托付姜维。
诸葛亮可谓三国里的神人,神机妙算,屡算屡中,令人称奇。有人说他不重视培养后代,这种说法我不赞同,他刻意栽培姜维,费尽心机临死还未姜维铺平道路,不可谓不用心。试问三国如此用心栽培后备的人有几个。大将王平说,丞相每经战阵皆用心指教,悉心传授用兵之法。说的也是诸葛亮培养新秀的用心。那么为什么还会出现蜀国后继乏人,大最后出现,蜀国无大将,廖化为先锋的尴尬境况呢?
当生命垂危的时候,姜维建议他禳星,于是开始禳星。他再三叮嘱姜维,不要让任何人近前,主灯不灭,大功告成,这虽然有点神话色彩,我们也能理解古人对鬼神的崇拜何等虔诚。但在最后一刻确实魏延风风火火的闯了进来,把等弄灭了。因为什么事情这么着急闯进来呢?原来魏兵劫营扰寨,魏延是来请示诸葛亮该不该出兵的,论说魏延没有错。错就错在诸葛亮这个神仙身上,作为万军首领的魏延曾经沙场上出生入死屡立战功位居汉中太守,自从放在诸葛亮身边连仗都不会打了。连敌兵扰营都要请示丞相,可笑可叹,这一请示把主灯踢灭,诸葛亮从此一病不起。试想,诸葛亮能不累死吗,连扰寨的事也要请示处置。正如诸葛亮自己说的,命当如此。
诸葛亮的失败之处也正是在于他总是自己把圈画得很圆,别人变得不会思考;劳累过度,后主刘禅无能,他鞠躬尽瘁,事必躬亲,殚精竭虑,最终死在进军的途中,病死五丈原。
三顾茅庐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千百年后,读着隆中对,望着出师表,隔着冰冷的文字,依然能触摸到他孤守的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