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通过张良的两个故事,看看张良跌宕纵横精彩的一生

2020-07-16 张良的故事 张良简介

刘邦取得天下后,曾说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子房即张良,语中刘邦把西汉建立的最大功劳归于三个人:张良、萧何、韩信。其中张良是排在第一的。

张良何德何能,引刘邦如此推崇?我们想通过两个故事,来告诉你张良跌宕纵横精彩的一生!

第一个故事:

倾家为主合壮士,博浪沙中击秦帝

公元前218年,32岁的张良为报秦灭韩之仇,物色了一位大力士,打造了一个重达120斤的大铁锤,在秦始皇东巡经过之地——博浪沙,意欲锤杀秦始皇。不料计划失败,大铁锤只砸中了副车,秦始皇安然无恙。

在这里,血性冒失的张良让人难以和后来富于韬略的张良联系起来,对于张良的这一次锤秦举动,后人形容是 “一击震天下”,“子房一椎,宇宙生色”。虽然稍显夸张,但从后来秦始皇恼羞成怒大索天下来看,当时的场面一定非常惨烈。

这还是刘邦形容的“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张良吗?当然是,只是此时的张良还too young。事实上,生活在豪侠兴盛,战争仍频的战国时代,年轻的张良沾染了一些“十步杀一人 ,千里不留行”的鲁莽的游侠习性是可以理解的,但他最后是怎么转变的?以至成为“谋圣”的?

这就得说第三个故事了。韩信刺秦未遂后,遭秦始皇全国通缉,于是“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更名隐姓,逃亡到了下邳。第三个故事就发生在下邳。

第二个故事:

沂水圯桥头遇老翁,经受考验赐天书

老人脚轻轻一甩,鞋“嘭”的一声掉到了河里。“小伙纸,帮我捡一下鞋呗”,老人朝张良喊道。正要过桥的张良眼一睥睨,“老头子你是故意扔的,你以为我没看见吗”,准备离开但转念一想,母亲从小教育我尊老爱幼,这样不太好。

张良警觉地看了看四周,算了,看这老头也挺可怜的,于是悻悻地到了河里把鞋捡了上来。“诺,你的鞋”,张良转身要走,老头又说话了:“别走啊,小伙子,来帮我穿上吧”,张良一听火气大了,什么?帮你捡就不错了,还要我给你穿上?我秦始皇都敢锤,信不信我打死你这老头。

老头精神矍铄,不似凡人,向张良招手。张良牙齿咬的咯咯响,要不是官兵四处通缉我不好发作,我哪能忍得了这耻辱。张良一手捂着鼻子,一手把鞋给老头穿上。

老人哈哈大笑:“孺子可教也,5天后来这里见我吧,有大礼相送”。5天后的早上,张良如约到桥上,谁知老人已早早等候在此,老头不高兴:“跟老年人相约,你怎么迟到?太没礼貌了,5天后再来吧”。

5天后鸡鸣之时,张良赶到了桥头,一看老头又等在那里了,老头说5天后再来吧。张良想你是不是有意在整我啊!第三次张良深更半夜就出发,摸着黑灯瞎火来到了桥头,这次比老头早了。老人很高兴:你已经通过了种种考验,我送你一本书。张良一看,是《太公兵法》。“要先自宫吗?”,“傻孩子,不用啦,赶紧回去看,看透了你就成为武林高手啦”。

张良后来果然成为了高手!对于“圯上受书”这个故事,北宋的苏轼在他的《留侯论》里有精辟的论述: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

张良圯上受书这件事,看起来非常奇怪。但你怎么知道那不是秦代的一位隐世高人出来考验张良呢?张良有盖世之才,却不学伊尹、姜尚那样安邦定国的谋略,反而学荆轲、聂政行刺的宵小之计(指博浪沙刺秦),因为幸运才没有死掉,这是桥上老人为他深深感到惋惜的地方。所以老人故意态度傲慢无理地深深羞辱他。他最后能忍受得住,说明他可以成就大功业,所以到最后老人说:“孺子可教也。”那老人,认为张良才智已经足够,但担心他的度量不足,因此借机羞辱以挫他年轻气盛的锐气,使他能忍得住小怒而去成就大谋略。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老人和张良之前并不认识,突然在郊野之间相遇,却拿奴仆的耻辱之事来让张良做,张良很自然而面不改色,这就是秦始皇不能吓倒他和项羽不能激怒他的原因。思考汉高祖之所以成功而项羽失败的原因,就在于能忍耐和不能忍耐的区别罢了。项羽不能忍耐,因此战争中虽然百战百胜但最后已经耗尽了他的实力。汉高祖能忍耐,保存自己完整的锋锐的战斗力,等到对方疲敝再给予致命一击。这是张良教他的。

苏轼说,老人的最终目的其实不是送书,而是授书的过程。老人深为张良将自己的才智用去学荆轲、聂政等人的匹夫之勇而感到可惜。所以他一而再再而三地羞辱张良,是想教给张良做人的度量和忍耐的智慧,以激起他“不以小忿而乱大谋”和“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将帅才能。

上一篇 : 其实诸葛亮首次北伐失败不能全怪于马谡,诸葛亮才是战败的主要责任人
下一篇 : 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是真的吗,如果是真的话,东风是怎么借来的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为您推荐

热门搜索
back_img
back_img
功能直达
分享
反馈
热门应用
实用工具
好工具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