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世纪末期,由清政府主权的国家早已内忧外患,时局动荡不堪,国外列强大有瓜分之势。而在于这些列强所交战的几次战争之中,以当时清政府的科技发展水平完全不能与之抵抗,第一、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战败,由此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
而当权者意识到敌我双方的差距后,自然产生了投降的心理,可满朝文武之中的确也有血性之人,左宗棠就是一位代表人物,在当时中国饱受欺凌的背景下,他不惧危险,奋勇而起,将属于我国的新疆土地收复,维护了我国的国土安全,此外,在新疆这片荒凉之地还留下“杨柳三千里”,为当地生态建设做出极大贡献。
历尽艰难险阻,终将新疆收复
1864年,由于清政府主权不当,使得国家边远地区民心混乱,在此格局下陕甘地区发生暴乱,当地豪强伺机而动,出现了各自割据的局面,而这也招来他国外敌,阿古柏趁机进军新疆,短短六年时间,便掌控了整个南疆地区。而沙俄也趁此机会分一杯羹,将新疆伊犁占领。
国土四裂,祖国受辱,左宗棠拍案而起,不顾投降派的阻挠,坚持要收回失地,所幸清政府同意了他的意见,于是左宗棠率军前往新疆,由于他过人的胆识和卓越的军事能力,所到之处阿古柏的侵略军皆被剿灭,使得大片新疆失地重回祖国怀抱,保证了我国领土完整,这也是清政府在当时少有的几次胜仗之一。
为改新疆风貌,植树计划开始进行
在刚刚收复新疆之时,由于当地人民连年因为战乱流离失所,导致耕田被弃,大面积的果树粮草被砍伐,所到之处满目疮痍,左宗棠看到这种情况,便下令广泛种植榆柳,一来是为了改善新疆的整体风貌,二来也是为了后代的子孙造福。
但想要达到这样目的绝非易事。首先来说,西北地区由于水卤原高,能找到合适的树苗就是第一个问题,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左宗棠主张多种植杨树,柳树,榆树三种树,因为这些树共有的特点就是适应性较强,且即便是在条件恶劣的土壤上也能够生长,树苗的问题解决了,接下来就是获取的途径了。
根据相关史料记载,当地树苗的获得是由外省远途运入,而且这些种子需要从南方获得,经过人工长途搬运之后才能到达新疆等地,其中耗费的时间巨大。
再来则是由于当地常年干旱少雨,土质又十分疏松,即便种植了树苗,成活率也极低,况且刚刚宣布种植树木时,当地百姓普遍反映都没有地方住也没有条件吃饭,哪里还有其他的力气去种这些树呢?
即便如此,左宗棠依旧下令军队栽下树木,但由于当地百姓之前全然没有种植树木和保护树木的习惯,所以刚刚栽下去的小树苗没过几天就夭折了,如此一来导致之前所做的一切都功亏一篑。
定制法条规定,得以保护树木
看到这种景象,左宗棠不惜运用自己陕甘总督的大权,定制相关法律法规来保护树木,其规定:农夫不得在外面砍伐树木,如果不遵守这项规定,一旦被发现,情形严重的就地正法,情形较轻的也要从严治理;马夫在看守马匹的时候,切不可让其食用和踩踏树木幼芽,一旦被发现,则要扣除口粮钱文,再犯加倍。种种条文一经下发,确实起到了不错的效果,也着实反映了左宗棠植树之切。
除此之外,为了能够将种树护树的好处宣扬给当地的百姓们,左宗棠还亲自编写相关谕文,将其编印成书册,命令士兵们四处传发,这也的确让当地老百姓们见识到了左宗棠的良苦用心,自然在种树护树上也有所作为。
而在左宗棠奉朝廷之命要离开西北地区的时候,临行之时,仍给当时继任他位置的官员写了书信,书信中提及他所种植的这些树木,嘱托新官员新疆各个区域所种植树木的特性以及种植习惯,希望他也能够好好的保护和爱护这些树木。
而从1871年左宗棠下令种植树木,直到如今已经匆匆略过了100多年的时光,虽说当地现存的柳树数量早已不复当年,但左宗棠为我们后人所留下的理念与价值又岂止是“杨柳三千里”能够替代的,现如今,我们国家广泛以绿化来造福西北等地,这也可以说圆了左宗棠的心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