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安史之乱爆发主要原因你知道吗?原因就在于唐玄宗废除了这个制度

2020-07-25 安史之乱发生的原因 安史之乱爆发主要原因

唐玄宗李隆基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皇帝,他在位45年,是唐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这一生可以用前明后昏来概括,在位前期开创开元盛世,使盛唐走向了巅峰,而在位后期又一手酿成了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一蹶不起直到亡国,唐朝可谓是“成也玄宗,败也玄宗”。

那么唐玄宗为什么会一手酿成使唐朝由盛转衰甚至一蹶不起的安史之乱呢,安史之乱爆发主要原因你知道吗?

府兵制度起于西魏,唐朝开国以后继续沿用这一制度,在唐高祖李渊时期可谓是一波三折,几次变动。到了唐太宗贞观十年,唐太宗李世民又对府兵制度进行了整顿完善,并且大致定格了府兵制度,将“统军府”改称为“折冲都府”,别将改称为果毅都尉,军府也就称为“折冲府”了。折冲府一般根据军府的所在地“各自为名”。

而府兵一般是由均田户选拔充任的,关于均田户的情况前面文章中宋安之具体说过,大概意思就是唐王朝按人口给农民分配土地,一小部分土地在耕作到六十岁之归其所有,大部分土地则在农民死后由官府收回再行分配。

府兵往往是“于六户中等以上,家有三丁者,选材力一人,免其身租庸调”。也就是说府兵本人可以享受免纳租庸调的待遇,当然府兵的家属还是“不免征徭”的。

府兵是每三年挑选一次,称之为“拣点”。“拣点之法,财均者取强,力均者取富,财力又均,先取多丁”。

从这里可以看出府兵制度就相当于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度,当然这个是有争议的,并没有盖棺定论为这就是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度,大家注意一下。

唐朝的府兵不只是要服兵役,而且还需要自备很多武器用具,如果自备不足的话,按照《疏议》来看:“谓随身七事及火幕行具细小之物,临军征讨,有所阙乏,一事不充,即杖一百”。由此可见当时府兵的负担很重,但好在初唐时期因为国家百废待兴,世家大族兼并土地并不严重,所以府兵往往通过均田令可以分到足够的田地,经济上有所保证,再加上优质的武器装备,所以发挥出了强大的战斗力。

唐朝还有其他兵种,诸如召募兵和州镇兵等,但府兵是初唐的主要武力支柱所在。

说完府兵制度,接下来宋安之再来说说唐朝是如何利用府兵制度巩固统治的。

在初唐时期,唐朝的的主要武力支柱在于府兵,而府兵制度则是按照“内重外轻”来进行设置折冲府的,因为折冲府的不时变动,在唐太宗贞观十年到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差不多一个世纪之中,根据《唐六典》和《通典》来看,唐朝多则有638府,少则有574府。而唐朝统治的中心地带关内道就集中了261府,有时候甚至是273府,兵力有二十几万之多,占据府兵总数将近一半,这样对于当时唐朝巩固政权和加强中央集权,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而且唐王朝对于调兵权也很是谨慎,将兵权牢牢控制于中央朝廷,府兵的调遣必须要有皇帝的敕书和兵部下达的府契,由州刺史和折冲都尉共同检查无误以后才可以发兵,除此以外地方官员和中央的十二卫都无权调遣军队。

遇有重大战事之时,军队由各地折冲府抽调而成,朝廷再派大将前去统领出征,战争结束以后,府兵各回自己的折冲府,而大将回朝,使武将掌握不了真正的兵权,避免了武将拥兵自重进而威胁中央朝廷的情况。

虽然府兵在自备武器用具方面有很大的负担,但分到的田地足以保证其经济来源不说,在战场立功以后,朝廷也会大力表彰奖励,这样一来带动很多百姓参军的积极性,所以初唐时期的府兵制度可以成为唐王朝的武力支柱,战斗力也是很不错。

但再好的制度也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变得不合时宜,大家知道府兵制差不多相当于兵农合一的制度,虽然有争议,但毋庸置疑府兵存在的基础在于均田令给予百姓的土地是否会分配到位,是否拥有稳定的经济收入,不然谁还有心思去当兵。

而王朝越到后期,世家大族的势力越来越大,世家大族的强大自然意味着土地兼并的严重。到了唐玄宗时期,随着土地兼并的严重,均田令受到了不小的破坏,有些府兵除了保有二十亩的永业田以外,按理说还应该有八十亩口分田,结果是一亩口分田都得不到,没有经济基础,府兵自然战斗力下滑。

而且唐王朝长期对外用兵,不说穷兵默武但也差不多了,这样一来府兵兵役加重,导致了士兵大量的逃亡,老百姓纷纷躲避征发,使府兵的兵源都保证不了。

这时候均田令和府兵制的破坏,致使国家武力支柱府兵已经是大不如从前,已经成为唐王朝急需要解决的问题了,从这里可以看出唐玄宗这个人“前明后昏”的一面了。

其实唐玄宗李隆基这个人在位前期也是一个有着大作为的皇帝,在位前期不说他创下的开元盛世,就说唐朝制度上的两大缺陷,分别是藩王作乱,诸如唐太宗李世民和唐玄宗李隆基都是通过强大的军事实力,才得以登基为帝,不然按照正规程序,根本轮不到他们这些藩王继位的。还有后宫干政,诸如武则天称帝还有韦皇后毒死唐中宗,都被唐玄宗给轻松搞定,是以他在位45年,虽然狠心杀死三个儿子,但没有出现过藩王作乱,虽然宠爱杨贵妃,但并没有出现过后宫干政情况。

光是唐玄宗对于这两大缺陷的弥补,就可以看出他当时何等英明,但唐玄宗在位后期,在对于府兵制问题上,就开始昏庸起来,面对府兵制的被破坏,为了弥补兵源的不足,唐玄宗开始以募兵制度来取代府兵制度。

像开元十一年,京师的宿卫基本上都是由招募而来的士兵承担,总共十二万人,号称“长从宿卫”。刚开始招募的士兵还讲究质量,后来则多是招募一些市井之徒。军队战斗力自然是江河日下。

当然这些还不是关键,毕竟只是军队战斗力下降的问题,还不至于大权旁落,或者说酿成安史之乱。

但到了开元二十五年,边镇兵也开始采取招募制,招募而来的士兵被称之为“长从兵”或者“长征健儿”,这些士兵由边境将领长期统领,自然会形成武将拥兵自重的情况。

更要命的还在后面,到了天宝年间,不只是府兵被废除,募兵制大行其道。好大喜功的唐玄宗李隆基还在边境设立了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合称十节度使,为了方便这些节度使开疆拓土,唐玄宗开始放权于下,节度使往往还兼任其所管辖域内的经略、营田、转运、支度、盐牧诸使,以一事权,可以说是拥有地方上的军政大权。

本来募兵制度就会造成武将拥兵自重的情况,唐玄宗还加了一把火,放权于边境节度使,使节度使拥有当地的军政大权,而且当时全国兵力大概为五十七万,而边镇兵马就达到了四十九万之多,初唐时期的“内重外轻”反而成为“内轻外重”的局势,唐王朝更是没有了以关中重兵来统治天下的优势,形成了节度使可以地方割据的局面,大大方便了诸如安禄山这种野心之辈疯狂扩张势力,最后酿成了安史之乱。

可以说安史之乱就是唐玄宗在位后期,面对府兵制度的大崩溃,采取昏庸手段所一手造成的,以至于唐朝由盛转衰一蹶不起,苟延残喘一百多年以后憋屈的亡国。

正所谓以史为鉴,那么唐玄宗李隆基“前明后昏”的人生经历,告诉了我们什么样的人生道理呢?

那便是皇帝也是人,以会出现老糊涂的情况,所以有时候平常人活的久是一种幸福,而掌握天下的皇帝活得久了,往往真不是什么好事儿,这种情况不只是唐玄宗一人,还有诸如汉武帝、康熙帝、乾隆帝莫过于此,由此可见封建社会百姓的悲哀所在,天下安定与否,要寄托于皇帝一人身上,而皇帝一人老糊涂了,遭殃的则是数十上百万的百姓。

上一篇 : 曹操的一首诗《龟虽寿》本来是没有名字的?
下一篇 : 西汉为什么发生七国之乱?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手段平定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为您推荐

热门搜索
back_img
back_img
功能直达
分享
反馈
热门应用
实用工具
好工具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