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贞观之治的措施有哪些?他发布这些有利于民族的政策你知多少

2020-07-28 贞观之治的主要措施 贞观之治的措施有哪些 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的措施有哪些?

隋炀帝在位没有继承其父亲隋文帝的治国道路与思想,采取残酷毫无仁道的统治,同时又好大喜功,连年对外用兵,激起了人民的强烈反抗。唐代李世民,唐太祖李渊之嫡二子,目睹大隋王朝历二世而亡,又经历了隋末农民大起义,因此,在推翻隋朝,建立大唐后,开始以"仁义"广揽贤能,即位后更是以"仁义"治天下,使得唐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国家,史称"贞观之治",由于他的"仁与义",也受到各族人民的尊崇。

仁义的思想加上天下形势的发展促成了唐太宗"德政"产生

唐太宗李世民,玄武门兵变后杀死太子李建成即登位,开创了大唐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其知人善任,四夷咸服。由于出身贵族,聪敏好学,青年时期就通晓儒家学说,传统儒学贵在以"仁义"治天下,强调天下大一统思想,唐太宗就是在如此文化熏陶下成长为一代贤君。而且佛教在太宗时期盛行,经常与唐著名僧法师玄奘一起谈佛论道,与民休息,实行"德政",在励精图治下,江山日益稳固,人民安居乐业。

隋文帝杨坚结束南北朝分裂割据局面,在他的有力统治之下,国家风调雨顺,国家储粮丰硕。人民渴望已久和平局面实现了,奈何隋炀帝杨广残暴不得人心,又好大喜功,"务巡游、事四夷",完全抛弃了父亲治国之主张。对于无道昏君,人人想诛杀之,终于酿成了隋末农民大起义。

唐高祖李渊身为隋朝太原太守趁天下大乱之际,四处招揽贤士,攻破长安,易帜将国号改为"唐",又平定四方割据势力,于是大唐江山定矣!作为唐朝建立大功臣,李世民目睹隋朝二世而亡的历史教训,知道了民众的力量,于是很想做一番利国利民的大事。在登上皇位后,于是不拘一格任用贤才,在国家大一统的形势下,施行开明的政策,以免重蹈前车之鉴。

中国史由隋朝入大唐时,中国的外部环境也悄然发生改变,先是印度佛教兴盛,印度国王想利用佛教染指西藏吐蕃,吐蕃地处西南边陲,与印度相距不远,为了控制这一块地区,策动当地独立,并发生交兵事件;再次是东北方有朝鲜、日本,朝鲜自隋炀帝东征失败就有点忘乎所以,和当时百济一起不断侵犯新罗,此时日本也想越越试试,与高句丽一起抗拒大唐;最后是大唐依然受突厥族的侵害,在唐太宗时期,开始对西域各国进行战争,大败突厥汗国后开始加强对西域的军事管理,以重新恢复其对西域的控制,在完全恢复统治之前,唐太宗出现过几次征伐战争。

唐太宗"以史为鉴",以"仁义"感化四夷,各族成为一家

自秦始皇修筑长城起,华夏与少数民族在心理上产生不信任与隔阂,为了打破彼此心理间距离,促进两族经济和文化交流,唐太宗于是冲破"贵华夏,贱四夷"的民族观念,一者因为唐太宗相信在"贞观之治"下整个国家实力,二者因为其相信儒家"仁义"思想的影响,认为对于各族只要平等相待,就能感化四夷,从而实现国家大一统。当然这种思想观念也是唐太宗"以史为鉴",从两族长期接触、交融中得出的。

少数民族历史角色的转变,开始参与国家统一事业

长期民族间接触交融逐渐使得两族由仇敌变为兄弟,华夏族自后汉以来,感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北方少数民族进驻中原,至隋唐时期已逐渐认同这种先进的思想文明,开始由相互仇视变为上下级的绝对服从,加上唐太宗个人开明与自信,唐朝中央政府的的加强与国家雄厚的统一资本,焉有不自信之理?

两族相互交融,形成一个新的华夏民族

中国古代史走至隋唐两朝时,华夏民族已经不是原来的族群了,非秦汉时农业文明区,而是两族混血长期居住区。典型的例子是李唐王朝血统是兼之两族血统,另次,在文化上,两族相互吸收,华夏文化也转变为两族融合成新的华夏文化,因此,无论从个人情感上还是从整体思想文化上来讲,对待少数民族得另眼相看了。

.在民族问题上上修德政自敛

唐太宗自小学的是中国儒家"仁义"思想,懂得修身齐家治天下。在对待两族上希望利用自己的德政感化两者,从而实现江山长久稳固统治。再者,手下有魏征等一帮贤臣监视,通过自律和他律的结合,唐太宗的德政才能够修得完美无缺。说道自律,也与其自信分不开,此时国家正大一统,民族大一统,唐太宗相信通过儒家思想可以达到四海皆化的目标。

以史为镜,迫于族群现实的生存焦虑

唐太宗在处理民族问题时常呈现出一种反复无常、摇摆不定状态。在信任问题上,其在位时,国家统一,四海皆平,因此,他认为,在对待少数民族不必过于内敛。例子上有在贞观之治与薛延陀和亲上,后想毁掉婚约时,他认为:"今天华夏族强盛,以1000兵卒可以打垮数万他族军队,少数民族人面兽心,一旦不高兴,比对国家不利。"在此问题上,是失去了当初诚信的。这其中参杂着族群强大惯性的使然,在太宗时,华夏族变得异常强大,因此,华夏族中心观念升起又开始有了"贱四夷"的思想。

唐太宗民族措施顺民心,和潮流,促进了各族安定团结

唐太宗开明民族措施在历史上是一种极为进步的思想,对于民族和睦相处,国家兴盛产生重要的影响。这种民族措施顺应了历史潮流,合乎民心,为华夏各族安定团结奠定了人文基础。

各族间杂居相处,唐太宗广施"德政"

"贞观之治"初期,唐太宗平定天下,对于被击败的族群施行合理安抚政策,在居民安置问题上,实行开明政策,对待突厥部"实空虚之地,示无猜之心,全其部落,不离于土俗。"并且压住了魏征等人的反对声音。在这种正确思想指引下,使得少数民族离散人员安置工作能够顺利进行,例如当时京城长安就有多大万户迁入,除了极少数发生叛乱之事情,其余皆顺从民族同化政策。

在太宗"贞观之治"初期,有岭南少数民族发生叛乱之事,当时朝中大臣极力推崇武力镇压,而唐太宗力排众议,以"仁慈"出发,对所族群"布德施惠",后首领感恩戴德,愿意归附。唐太宗安置其部落受之于官位,对待民众则与民休息,减免其赋税,促进其经济恢复生产。儒家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太宗正是"广施仁政"一方面制止了少数野心家的攻伐图谋,同时又抑制了某些将领发动战争欲望;另外一方面与民休养生息,发展了各民族经济,为各民族安定团结创造了条件。

同为一家,不偏不倚,赢得了少数民族的信赖

唐太宗在对待两族将领一视同仁,绝不偏斜,并且赏罚分明,不拘一格任人唯贤。薛万均作战中失利为此隐瞒战情,太宗便革其官职;突厥族史大奈战功赫赫,为大唐的建立立下不朽的功勋,太宗封其为右武卫大将军;突厥族首领阿史那史摩,在征辽过程中,身中箭矢,太宗亲自为其允血。太宗用人是建立在彼此信任基础之上的,也赢得了少数民族将领的忠心与尊重,为充分调动他们在大唐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为两族一家平等相处,为两族心甘情愿效忠于大唐积蓄了条件。

认识到"兵者凶器也,不得已而用之。"为国家长久和平创造条件

古代民族间和亲大都是建立在政治军事上不平衡基础上的,所采取的一种被迫的、屈辱的政策,这在古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出现最多。而唐太宗则不然,在天下大定,四海归附的情况下所采取的一种平等、双方都同意的婚姻形式,相互通婚无论从规模、范围都超过以前历史上任何时期,足见太宗的四海胸襟。唐太宗认为有战争必有胜负,有胜利就有伤亡,而要付出巨大的代价,这与孔子"兵者凶器也,不得已而用之。"思想一致。通过一种和平、平等的联姻可以消除彼此战狠,平息战火,为增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长享太平创造了条件,极大促进了民族间和睦平等相处。

结语

《旧唐书》记载唐太宗很重视减免赋税,注意改善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同时自己也自身作则。正是以自己开怀的胸襟赢得了各族人民的尊重,这也是唐太宗将孔子"仁义"思想进一步扩大发挥的结果,当然也是根据形势发展制定的民族基本政策,符合时代的潮流,为大唐赢得了人心。


上一篇 : 贞观之治是谁开创的呢?这位皇帝在位时可谓是励精图治
下一篇 : 读三首秦观的唯美诗词,看他与歌女的凄美爱情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为您推荐

热门搜索
back_img
back_img
功能直达
分享
反馈
热门应用
实用工具
好工具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