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到处都能看到鲜卑人的身影,他们十分活跃。鲜卑人曾先后建立过十个国家,也曾统治过中国半壁江山。可是如今中国的56个民族中,却没有鲜卑族,他们就这样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了。鲜卑族的起源和壮大关于鲜卑族的起源说法有很多,目前有“东胡说”、 “ 东夷说”、 “ 山戎说” 、“ 逃亡汉人说”等等,而史学界比较主流的说法——鲜卑族是东胡的一个分支。东胡是一个部落联盟,有很多民族和大小不同的部落组成。《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中说“鲜卑者,亦东胡之支也,别依鲜卑山,故因号焉”。看来,鲜卑族之所以叫鲜卑,是因为他们居住在鲜卑山附近而得名。但鲜卑山到底在哪里,至今是个谜。
据说是这样的,强大的匈奴人打垮东胡后,东胡其中一个部落便退守到鲜卑山附近,于是外界便称其为“鲜卑人”。
在鲜卑人早期历史上,他们很长一段时间都被匈奴人所奴役,成为附属民族。直到汉朝时,大汉赶走了匈奴人,鲜卑人才迎来了自己的发展机会。他们真正走进了中国历史。
在西晋之前,鲜卑人逐渐称雄于蒙古草原上,但始终与中原王朝保持着一种微妙的关系:或隶属称臣,或表明友好往来。西晋时,皇后贾南风干政弄权引发“八王之乱”,一场皇族内部争夺统治权的战争席卷中原大地。北方各少数民族抓住机会纷纷南下,逐鹿中原。鲜卑人也在其列。在这乱世之中,鲜卑人迅速发展壮大,不仅走进了中国历史,始终开始左右中国历史。在两晋、南北朝这一段时间中,鲜卑人有着至关重要的历史地位。
在孝文帝死后,鲜卑人的反对情绪达到高潮,终于爆发了起义。具有鲜卑血脉的少数民族鲜卑族虽然消失了上千年,但也不能说完全找不到他们的蜘丝马迹。我国的一些少数民族很可能就是鲜卑人的后裔,比如锡伯族。
学界认为,锡伯族的祖先很可能就是鲜卑人。在锡伯族自己的民间传说中,也认为他们的先民就是鲜卑人。锡伯族有一个重要的民族图腾——看起来是长着翅膀的马,那就被称作“鲜卑兽”。
锡伯族被认为是五胡十六国时期鲜卑人大量南下中原,遗留在老家的一批人。他们没有进行民族大融合,反倒保留了自己的民族特性。你可能会问,为何锡伯族没有继承下鲜卑族的名号,而是另外改了一个新的民族呢?我觉得他们可能根本就没有改名过,这跟古代译音的变化有关。据说鲜卑人的古鲜卑语读音为“Sibe”,在中原王朝的史料中有十几种译法:鲜卑、须卜、犀比、史伯、锡北……鲜卑→锡伯?对此,嘴哥本人严重怀疑,鲜卑就是锡伯,锡伯就是鲜卑。由于各个时期的译音不同,才使我们误以为他们是两个民族。
锡伯族深入骨髓的弓箭文化,似乎印证着他们是鲜卑游牧民族的后裔。
这就像台湾叫老挝为“寮国”,叫沙特为“沙乌地”,叫津巴布韦为“辛巴威”,实际上都是说的同一个国家,只是音译不同而已。鲜卑和锡伯,大约就是这种情况。除了锡伯族,还有一个土族很大可能也是鲜卑人的后裔(是土族,不是土家族)。土族主要分布在青海,甘肃也有一小部分。
前燕的建立者鲜卑慕容氏家族成员,在青海南部建立了吐谷浑政权。直到663年才被吐蕃吞并。而吐谷浑的鲜卑遗民就成了今天的土族。但土族的鲜卑血统大概没有锡伯族更纯正,因为吐蕃攻占吐谷浑后,鲜卑遗民与其他民族有所融合。其中,融合最多的是蒙古人,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土族人总认为自己是蒙古人后裔的原因。
所以,如果我们说鲜卑人鲜卑湮没于历史之中,可能未必完全正确。至少还有锡伯族和土族嘛。遗憾的是,无论锡伯族还是土族,都从来不大张旗鼓宣传自己是鲜卑人后裔,一是他们拿不准,二是他们恐怕不想做鲜卑人。但近几十年来,广东肇庆慕容氏却大张旗鼓说自己是鲜卑人后裔。这倒很有意思。广东肇庆慕容氏在广东肇庆白土镇有幕村、大旗村、中岗村,这三个村庄都集中分布着慕容氏,他们自称是鲜卑人的后裔。
按照他们自己的说法,鲜卑慕容氏的祖上为了逃避南朝刘宋开国皇帝刘裕的迫害,不断南迁。明朝初期,慕容氏辅佐过朱元璋建立王朝,但后来朱元璋又对其进行迫害。慕容氏不得不再往南方迁徙,并且还改了姓氏,有的改姓慕或穆,有的改姓容。
慕容氏最终落脚在广东肇庆繁衍生息。这个地方物产富饶,是当时南北交通的重要枢纽和军事重镇。并且在慕容氏来之前已经有客家人、壮族、瑶族等等迁居于此,对外来者比较宽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