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贤妃,祖父为唐中宗第三女定安公主的驸马韦濯,因为出身名门,所以被选为皇太子李适的良娣。李适登基后的第四年,韦氏被册封为贤妃。
韦贤妃因为为人聪敏,性情贤淑,一举一动都能遵循后宫的规矩,所以唐德宗李适相当看重她,后宫里很多事情都会听取她的建议后再施行,其他妃嫔也都将韦贤妃当做表率来学习。
但遗憾的是,韦贤妃虽然在后宫地位不凡,却一生无儿无女。而按照惯例,唐朝皇帝驾崩后无子妃嫔都要出家为尼,为先帝守陵。韦贤妃本也不例外,但是唐德宗驾崩后,韦贤妃却主动上表请求为先帝守陵。
相信看到这里很多人会感到奇怪:不是说无子妃嫔都要按制出家守陵吗?为什么韦贤妃还要上表请求呢?其实韦贤妃此举背后暗藏的玄机,是需要仔细品味一番的。
为了便于理解,这里可以举一个例子。当年唐太宗驾崩后,充容徐惠按制在崇圣宫出家为尼。一年后徐充容得了重病,眼看着病得快不行了,这才拒绝喝药,并写下连珠诗文,向周围人反复表示自己是因为思念太宗皇帝才生的病,自己这就要追随太宗皇帝到地下去了。
看着是不是觉得好感动,觉得这都是什么绝美的爱情故事?然而冷静下来,仔细一思索便可知道,徐充容此举和韦贤妃上表的举动显然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徐充容无非是觉得自己生了重病,横竖都难逃一死,那倒不如让自己的死变得更有价值一些。所以唐太宗刚驾崩的时候,不见徐充容表现得伤心欲绝,更不见她写诗写文思慕唐太宗,直到一年多后病得快死了,这才开始到处强调,自己是为唐太宗才病的,才死的。
而徐充容这一场表演的结果自然没有让她失望。一如先前唐太宗在修建了玉华宫后反省自己应当更加节俭,而徐充容早不上疏晚不上疏,偏偏踩着点,等到唐太宗下诏反思后这才顺杆而上,立即上表劝谏唐太宗要爱惜民力,然后如愿得到了丰厚的赏赐那般,徐充容这一次同样如愿以偿。
根据史书和徐氏家族的墓志记载,徐充容死后,唐高宗将其追赠为贤妃——从二品的九嫔到一品的四妃,这可是极大的提升,尤其是充容一位在九嫔中是倒数第二级的存在。同时,唐高宗准许她陪葬昭陵的石室,毕竟徐充容生前明确表达的遗愿就是让她像祭祀用的狗马一样,前去伺候唐太宗。
徐氏家族也就此飞黄腾达起来。徐充容的父亲徐孝德更是迎来了人生中最大的一次越级提拔,被唐高宗擢为了正四品上的果州刺史,连升六级。而徐充容的弟弟徐齐聃也被任命为沛王李贤的侍读,徐充容的妹妹徐氏同样因为才名出众被唐高宗召进宫,封为了三品的婕妤。
看过充容徐惠的例子,相信很容易理解韦贤妃为什么本就该出家,却偏要上表主动请求去守陵了。其实原因很简单,韦贤妃同徐惠一样,就是想让自己从中争取到更大的好处罢了。
毕竟给皇帝守陵的陵园妾,可不是什么令人生羡的好身份。历朝历代都有诗人对陵园妾被迫将大好年华就这么幽闭枯老在陵宫里寄予了深深的同情,光是唐代就有不下百首怜悯这些守陵宫人的诗歌,“陵园妾,颜色如花命如叶”“只合当年伴君死,免教憔悴望西陵”,无一不是在控诉这种守陵生涯的凄凉与无望。
但是光有文人的控诉和怜悯有什么用呢?皇帝驾崩了,无子妃嫔还不是照旧得去出家为尼,去给先帝守陵。所以如徐惠、韦贤妃这类不乏聪明智慧的女性,便试图从最糟糕的结局中为自己争取最大的一份好处。
所以韦贤妃才会主动上表,请求让自己去守陵——既然逃不开这份命运,那么为什么不能用一种积极主动的姿态去搏取新帝的好感呢?就像徐惠发现自己病得药石无医了,于是刻意将自己包装成是主动追随先帝而去的模样。有了徐惠这么一个经典先例在前,韦贤妃学习起来更加得心应手。那么韦贤妃得到的好处又是什么呢?
是她能够被皇帝记住,是她身故后能得到更大的重视,是她的家人将来能被皇帝额外眷顾。
毕竟根据现代考古学家的发现,以唐太宗昭陵为首的各处宫人墓葬证明了这些无子妃嫔守陵后,最残酷的地方就在于如果她们死得早,那么还能有幸在墓志上留个姓氏下来。如果死得迟,就算是身为高级妃嫔,如二品九嫔之首的昭仪,最后也不过是个“不知何许人也”,连姓氏都没人愿意去打听清楚,就这么草草葬在陵园里面。
更可悲的是,无论这些妃嫔生前是后宫中所谓的高级嫔妃还是低级妃嫔,又或者是干活的宫人,身后事一概由当地的守陵官员负责,不仅墓葬规格堪称卑狭简陋,墓志制作十分潦草,陪葬品也极为简单粗糙。
所以韦贤妃展现出自己积极主动的姿态后,换来的就是她的身后墓志铭由大名鼎鼎的白居易奉诏撰写。比起其他守陵的妃嫔只能得到一块按照同一模板随意填写出来的墓碑,韦贤妃的待遇简直可以说是有着天渊之别了。毕竟白居易的文采如何,接受过九年义务制教育的人都是有目共睹的。
韦贤妃的家族也就此沾光,得到了提拔,只不过她的外甥崔蕃为人谦逊谨慎,婉拒了这份额外的赏赐。不过这并没有影响到韦贤妃名垂青史。
众所周知,历朝历代的史官都是惜字如金,多少后宫妃嫔因为无子、无女、无宠、无任何特殊事迹,史官都是懒得给眼色,更吝于提笔。而韦贤妃却凭借自己主动上表请求守陵,这样的勇气与智慧,也足以令其留名史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