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16岁的曹植跟随曹操北征柳城(今属辽宁朝阳),战场上的厮杀让曹植血脉偾张,意气风发,期间写下了他前半生的重要作品,乐府诗《白马篇》,诗中描述了一位英俊少年身骑白马,在战场上驰骋,有着超强的武艺,更重要的是有一颗捐躯报国的心,诗末名句"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流传千古。
黄初三年(公元222年),已经32岁的曹植被已经称帝的曹丕封为鄄城王,鄄城在山东,曹植从都城洛阳回到鄄城路上,写下了浪漫主义名篇《洛神赋》,这是他后期的代表作,《洛神赋》讲述了曹植与洛神宓妃相遇,并且彼此相恋,但最终因为人神殊途而分离,无限感伤。曹植借洛神喻理想,感伤理想破灭而带来的绝望。
曹植才高八斗
从《白马篇》到《洛神赋》,从少年时的满腔热血,到而立之年的无奈,曹植的人生巅峰来得太早,去得太快,让后人无比感慨。曹植的文才,在魏晋南北朝时被推至高峰,谢灵运曾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才高八斗由此而来。
文学上,曹植无疑是天才般的存在,然而,才华在文学上耗尽的曹植,在政治上的表现却显得十分幼稚,最终败于曹丕,受到排挤,郁郁寡欢。从高崖跌入深渊,曹植的命运让人嗟叹不已。
文采出众,深受宠爱
曹操孩子众多,出采者莫过于曹冲、曹丕、曹植,曹冲最受曹操喜爱,然而不幸早夭。其次喜欢曹植,曹操文韬武略,文的一面,曹植最像他,武的一面,曹丕接近。
很早时候,曹操就带着自己的儿子到处征战,曹丕10岁就在军营里接受战争的洗礼,造就了其刚毅果断的性格,曹植接受战争洗礼较晚,15岁才开始跟着曹操出征。见过了战争场面,曹植的内心受到了冲击,战争的无情给那个年龄的孩子带来的是建功立业的迫切心里,是凭借武艺驰骋沙场的向往。
16岁的曹植,在行军途中写下了《白马篇》,一个边疆游侠形象成功塑造,这是他想成为的样子。《白马篇》一出,世人争相传读,曹植名满天下。
显然,这样的曹植受到了曹操的喜爱。自幼便显现出过人的才气,熟读诗书,才思敏捷,出口成章,常常给曹操制造意外惊喜。曹植身上的文人气,自由不羁,颇受曹操喜欢,加上他有名士之风,穿衣朴素,与曹操的倡导契合,更让曹操有心栽培。
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打败袁绍的曹操意气风发,在邺城挖出一只铜雀,谋士荀攸进言说昔日舜的母亲梦见玉雀入怀,而后生下舜,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吉兆,曹操大喜,命令建造铜雀台。
铜雀台建成,曹操带着麾下的一众文人登台赋诗,这里也成了以曹操父子三人为代表的建安文学起源地。登台时,曹植才19岁,但丝毫不比那些知名文人逊色,当即泼墨挥毫,第一个写完《登台赋》,辞藻华丽,文中对曹操极力歌功颂德,引得众人喝彩不已,曹操惊喜之余更加看重曹植。
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曹植的名士之气深得曹操之心,但越到后面,曹植过于放任自己的文人习性,屡屡坏了曹操的规矩,逐渐失宠。
任性不羁,逐渐失宠
名士好酒,曹植也不例外,多次喝酒误事。《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记载,"植尝乘车行驰道中,开司马门出。太祖大怒,公车令坐死。"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曹植喝醉酒,驾着皇室的车从重要城门司马门出去,奔跑在只有皇帝举行典礼才能走的驰道上,曹操知道后大怒,杀了掌管皇室车马的公车令。
彼时的曹操,还属于挟天子以令诸侯,没有篡汉自立,自有许多顾虑,曹植却让曹操苦心经营的局面受到冲击,引起人们的议论。
其实那时候的曹植还算有点优势,麾下谋士杨修曾是曹操的心腹,对曹操的心理把握十分精准,多次帮助曹植通过曹操的考验,曹操在继承人一事上因此犹豫不决。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曹植却喝酒误事,犯了禁忌,表现得相当幼稚。就这一点,与个性沉稳的曹丕相比,差了十万八千里。
当年10月,曹操终于明确了继承人,曹植的巅峰就此终结。巅峰不在,曹植并非没有继续争夺的可能,然而,又一次喝酒误事,让他彻底失去了曹操的宠爱。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发生了襄樊之战,关羽率兵攻打曹魏的襄阳和樊城,曹仁据守此地,被关羽围困,形势危急。曹操接到求救信息后,想让曹植带兵前去解困。哪知此时曹植已经喝得烂醉,无法领命前去,曹操再次大怒。
且不说襄樊之战后,曹魏受到了巨大打击,实力受损严重。单就军前饮酒误事,就足够曹植失去此前积累的所有。与之相反,是曹丕的表现。
曹操亲自带兵南下解救曹仁,让曹丕镇守邺城,此时善于蛊惑人心的魏讽想要趁机叛乱,勾结了荆州的边缘势力,想攻打邺城,不曾想事情败落,自己被曹丕杀死。曹丕在此事上的表现可谓沉着冷静、十分果敢。
随着曹操不再重用自己,曹丕的地位也越来越稳固,曹植的政治前景一片黑暗。公元220年,曹操在洛阳病逝,曹丕继位,曹植受排挤的日子开始了。
政治失意,寻求解脱
历史上,曹植的传说流传最广的莫过于"七步成诗",《世说新语》里记载了此事,说曹丕心存戒虑,时时想要除掉曹植,一次要求他七步之内作诗,曹植当即完成了著名的"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三国演义》将这首诗缩减为四句,即"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因此流传更广。但此事一向颇有争议,正史《三国志》未见记载,据情理推测,也不太可能。
但曹植此后受排挤是事实,黄初二年(公元221年),曹植被徙封为安乡侯,同时,曹丕在这一年找机会杀了曹植的谋士丁仪和丁廙,曹植无力解救,寄情于诗,写下了《野田黄雀行》。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
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
诗中用黄雀投罗网暗喻朋友蒙难,少年却无法解救,悲愤不已。
当年10月,曹植被改封为鄄城侯,第二年前往封地途中,曹植内心无比悲伤惆怅,写下了《洛神赋》。全篇辞藻华丽,感情细腻,想象丰富,情思绻缱,寄托了诗人对洛神的爱恋和不舍。
洛神,其实是他的内心理想。早年才华横溢,在乱世中想要有一番作为,刚开始的顺利让他憧憬自己能有所作为,然而,终究是政治才能、军事才能的不足,让他无法走上那条路,相反,在文学路上的前行,显得顺畅多了。
此赋一出,天下震惊。南朝钟繇在《诗品》中对曹植评价颇高,"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嗟呼!"
但此时的曹植并无意于文学上的地位,现实让他始终抑郁不已。四年后,即公元226年,曹丕也病逝,其子曹叡继位,35岁的曹植仍然想有所作为,多次上书曹叡请求任用,然而曹叡不为所动,依旧冷处理。公元232年,41岁的曹植忧郁而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