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文学家谢灵运有一句话:“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这句话中的曹子建,说的就是我们熟知的三国时期的曹植。曹植以他绝世的才华,风流的文采博得了后世对他的“才高八斗”的美名。虽然才华出众,但是曹植的一生,可以说是不甚坎坷,最后甚至郁郁而终。
曹魏世家,才情盖世
曹植,字子健。是曹操与卞夫人的第三个儿子。当时的曹操正在征战四方,还没有着自己固定的地盘,所以平时是携带家眷一起出征。
幼年的曹植跟着父亲过着戎马的生活。虽然身处动荡的环境里,但是曹植却勤奋好学,再加之他天资聪慧,所以在他十岁时,就能背诵《论语》、《诗经》等经典著作。有一次,曹操读到曹植写的文章时,觉得文章写得太好,不像是曹植这个年纪能写出来的,就把曹植叫过来,问他文章是谁代他写的。曹植自信的回答,说孩儿出口就是道理,下笔就能成文章,为什么要找人代笔?父亲不相信的面试一下就知道了。
官渡之战后,曹操打败了他当时最大的对手袁绍,建立了以邺城为中心的北方帝国,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了当时的无冕之王。为了庆祝自己的胜利,曹操在邺城修建了铜雀台。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铜雀台修建完成,曹操带着儿子们登台游览,兴致到了,让他们即兴作赋。当时只有十九岁的曹植是第一个完成的。
立双台于左右兮,有玉龙与金凤。
连二桥于东西兮,若长空之蝃蝀。
俯皇都之宏丽兮,瞰云霞之浮动。
欣群才之来萃兮,协飞熊之吉梦。
曹植的《登台赋》让曹操感到十分意外,他本想借此机会考考儿子们的写作能力,没想过他们会写出什么好的文章,没想到曹植给了他一个意外之喜欢,所以曹操对这篇文章十分喜爱。
储君之争,因酒而累
曹植的才华深受曹操的认可,曹操有心立曹植为世子,将自己打下的基业传给他,所以经常是对曹植委以重任,以来考验他。曹植二十三岁时,带兵远征孙权,却让曹植留守邺城,可见曹操对曹植的信任。
曹植虽然受到曹操的认可,但是世子之位并不是万无一失的。因为他还有一个最大的竞争对手,这个人就是他的哥哥曹丕。曹丕比曹植年长五岁,同为卞夫人所生。曹丕五岁能文,八岁能武,十一岁就随着父亲远征,可谓是文武双全。因为世子之位未定,所以兄弟二人经常是明争暗斗,集结党羽。当时的群臣就围绕着这两兄弟分成了“曹丕派”和“曹植派”。
兄弟相争,其实也是曹操的意思,他想要在这两兄弟之间挑选一个最优秀的做继承人。在这场储君之争中,因为曹植的文人气息太浓,太好饮酒,犯了几个错误,导致他失去了父亲的信任,从而在这场竞争中败下阵来。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曹植在一次酒会上喝得酩酊大醉,兴致一起,要在城中驾车。当曹植的马车行驶到司马门时,他并未下马绕行,而是直接闯了过去。后来这个事情传到了曹操的耳中,曹操大为震怒。因为曹操是一个礼法传统至上的人,而曹植夜闯司马门,是对礼法的亵渎,这是令曹操无法接受的。曹操下令将驾驶马车的车夫给处死了,虽然没有责罚曹植,但是内心却对曹植大失所望。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曹仁被关羽围困于樊城,曹操让曹植带兵前去营救。但是在出发的当天,却发现曹植宿醉未醒,无法出征,只能另派将领去营救。曹植就此彻底的失去了曹操对他的信任。最终,曹操立曹丕为世子,曹植也从此郁郁寡欢,自暴自弃。
七步成诗,因才被贬
曹操死后,世子曹丕继承了父亲的基业,成为新的魏王和丞相。后来曹丕称帝,建都洛阳。曹丕虽然坐上了皇位,但是对于那个才华横溢的弟弟还是十分警惕,害怕他会夺取自己的帝位,于是总是找理由去打压曹植。有一次,曹植又是酒后犯错,被曹丕抓到了把柄。曹丕要以此杀掉曹植,但是又想羞辱曹植一番先。于是曹丕说如果曹植能在七步之内做出一首诗,就免了他的死罪。曹丕话音刚落,曹植就吟出了一首诗。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七步成诗,可谓是天降之才。曹植的才华也震惊了曹丕,更因为《七步诗》中浅显生动的比喻说明了兄弟本为手足,不应该如此相残。这让曹丕感到十分的羞愧,无地自容。所以曹丕最后没有再为难曹植,只是将曹植封迁,让他远离自己。
曹植三十岁时,被徒迁安乡侯(今河北晋州侯城),还没等他出发前往封地,又被改封为鄄城侯(今山东鄄城县)。在当了一年的鄄城侯之后,曹植被升为鄄城王,在接受了封赐从洛阳返回鄄城的途中,写下了那篇“不朽之作”《洛神赋》。
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
《洛神赋》虚构了曹植在返回途中,遇到了洛神,并且彼此之间相恋,但是由于人神殊途,最终不能结合而引发了无限的惆怅哀伤之情。借此表达自己对于理想破灭是内心的苦闷。
壮志未酬,郁郁而终
黄初七年(公元226年),曹丕病逝,他的儿子曹叡继位。当时已经35岁的曹植,觉得自己还有施展一身才华的机会。于是他多次的上书曹叡,要求给予自己政治上的重用。曹植所书所写,慷慨激昂,可以说是铁石心肠的人看了也会为之动容。但是曹叡受到父亲的影响,对于自己的叔叔还是十分的警惕。曹叡只是口头上表扬曹植,却无任何实际上的任命和封赐。
对于曹丕父子对于自己的限制和防范,曹植最终是无可奈何,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是彻底的破灭了。从此之后,曹植潜心著作,研究儒家典籍。
太和六年11月(公元232年),“才高八斗”的曹植在忧郁中病逝,时年41岁。
纵观曹植的一生,他虽出身曹魏世家,但是在政治上却是没有继承父亲的天赋,反而是才华出类拔萃。但是也正是因为他的出身,他的储君之争失败的经历,才让他的内心有如此多的感想,写出了那么多传世之作。
有学者做过研究,曹植的作品以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为分界。在此之前,曹植只创作了二十多首诗词文章,只占所有作品的四分之一,更多的作品,是在被封迁之后所作。
如果最终称帝的是曹植,或许世间只是多了一位平庸的君王,却少了一位绝世的文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