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辽,字文远,雁门马邑人。是三国时期魏国的著名将领。在魏国的建立和对外战争当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在《三国演义》和《三国志》当中对于他的人物形象描述基本一致,深受曹操的器重,可以说张辽作谓一员将领,是非常成功的。那我们今天就以《三国志》为范本,来分析张辽在历史上有名战绩,以及张辽最后让人唏嘘不已的逝世。
首先我们再来说一说张辽之死。据《三国志》描述:是岁,辽与诸将破权将吕范。辽病笃,遂薨于江都。
张辽最后是病死于江都的。可惜一代虎将,一生征战无数,最后没能战死沙场反而死在了病魔的手中,真是让人唏嘘不已。其实在张辽去世之前,他还率军击败了东吴武将吕范的进攻。以疾病之躯,仍旧能够击败敌军的进攻,直到去世之前也没忘记自己作为将领的本职工作。
如果张辽没有去世,以他的能力往小了说可以保证江南防线无虞,往大了说甚至平定江东也未可说。
毕竟当年张辽在逍遥津仅仅依靠八百人就击破了十万东吴大军,可见其能力之强大。假如曹操派一支大军交给他统领,以他的能力完全可以长驱直入从而灭亡东吴。可是万事没有如果,张辽最后还是病死在了江都,让人在感叹不已的同时,也多了一丝感伤。
其次分析一下张辽征战沙场的战绩了。说起张辽,大家对他最深刻的印象莫过于逍遥津之战。其实张辽最早的成名之战并非逍遥津之战,而是北伐袁绍时的另一场战斗:白狼山之战。可以说正是此战,奠定了张辽在曹魏势力当中的地位。
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
公登高,望虏陈不整,乃纵兵击之,使张辽谓先锋,虏觽大崩,斩蹋顿及名王已下,胡、汉降者二十余万口。
当时乌桓首领踏顿一向与袁绍相交好,在袁绍兵败病死后,他的儿子袁谭,袁尚继承了他剩余的基业。可惜二人都不是可塑之才,最后被曹操击败。踏顿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进军中原的。
显然,袁尚袁谭二人与曹操的交战只是内战而已。而把作谓外族的匈奴人踏顿引入幽州,大生杀戮,实在是不应该,从而直接改变了战争的性质。曹操站在了正义的一方,而白狼山之战当中显然就是张辽的成名之战。
张辽在此战当中仅仅是依靠着自己率领的前锋军队,以此击破了单于踏顿的数万大军。当时曹操的后军尚未到达,张辽敢于如此发动战斗,最后取得胜利。由此可见他的有勇有谋与果敢,也成为了张辽的立威之战。此战帮助曹操平定了北方最后的隐患,构筑了曹魏的基业。
再次我们再来说一说另一个让曹操声名大振的战役,那便是和吴国的逍遥津之战。
在此战之后,张辽之名在东吴地界可止小儿夜啼。那么在历史上真正的逍遥津之战又是怎么样的呢?张辽是如何面对强大的吴国军队而取胜的呢?
我们先来看一看《三国志》当中对于此战的描写。据《三国志·张辽传》的描述:平旦,辽被甲持戟,先登陷陈,杀数十人,斩二将,大呼自名,冲垒入,至权麾下。权大惊,众不知所为,走登高冢,以长戟自守。
要知道当时孙权率领十万人进军攻打合肥,张辽军队实力远远不如孙权,当时张辽以八百军队一路突击。杀破了十万东吴军队的围困,直接杀到孙权的主帅旗下。孙权军队因为失去帅旗而溃败,导致了失败。
而到了逍遥津之战期,张辽又率领大军先后击破东吴数名猛将。这一战使得张辽名震天下,在江东可止小儿夜啼。也再一次证明了张辽优秀的能力和过人的胆识。如果没有他率领八百人,直接冲阵的话,或许合肥之战曹军就要大败了。要知道当时曹魏主力在汉中一线防御蜀汉军队,留在江南一线的军队无法抵挡东吴的大军。
如果要是换一位将领来,可能免不了兵败的下场。可是张辽却是转危为安,在我看来张辽虽然看似不显山不露水,实则为三国第一帅才,要远远强于其他武将。这与他数次以少胜多的战役是分不开的。
那么关于张辽之死你又怎么可看呢?如果张辽不病死在江都,而是活的更久一些,你认为他是不是能够率领军队平定江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