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读汉末三国史,不少人为魏延鸣冤,毕竟他从跟随刘备以来,立下了不少战功,又曾为蜀汉守汉中十余年,从未有失,是蜀汉后期的顶梁柱之一。结果尚思为国效忠的他,生生被扣上了叛乱的帽子,不但惨遭诛杀,还被夷灭了三族,实在是可悲可叹。
只是他的死,并非一人之过,足足有七人该为他的死负责。不过因为这七个人在此事件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所要分摊的责任也不同等,那么到底该由谁来负主要责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分析一下。
第七名:马岱
马岱是马超的从弟,是北伐战争的参与者之一。当魏延被扣上叛乱的帽子,走投无路之时,他追赶上去,将魏延斩杀,并带回了魏延的首级。《三国志·魏延传》记载:“延独与其子数人逃亡,奔汉中。仪遣马岱追斩之,致首于仪。”在这个过程中,他只是听命行事,扮演了一个执行者的角色,所以其责任应该是最直接的。
第六名:王平
王平又名何平,原属曹魏,在汉中争夺战中曾为曹操作向导,后来曹军撤退的时候转投刘备。第一次北伐之时,他曾反对马谡在山上扎营,并在马谡兵败之后,保证了自己的军队没有损失,从此得到了诸葛亮的赏识。他在魏延被杀一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魏延当时作为征西将军,手中握有较大兵权,与杨仪发生争执之后,率部离开。后来两方对阵,王平于阵前斥道:“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使魏延的士兵纷纷散去,把魏延从一名主将,变成了光杆司令,因此他算得上魏延被杀的帮凶。
第五名:费祎
费祎是诸葛亮的接班人之一,在北伐军中担任司马。诸葛亮在临终之前留下遗命,让他们准备撤退,并明言如果魏延听令,就让其断后,如果魏延不听令,就不用管他。因此诸葛亮去世之后,杨仪派费祎前去试探魏延,结果魏延果然不愿撤退。这个时候费祎没有听从诸葛亮的建议,放任魏延自去,而是敷衍魏延,说杨仪不懂军事,他要回去劝服杨仪。结果跑掉之后他就开始与杨仪商量撤军之事了。被摆了一道的魏延实在不甘心,于是率兵离开,踏上了一条不归路。由此可见,费祎在魏延被杀一事中,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不过他的责任比王平要大。
第四名:杨仪
杨仪当时的职位是丞相长史,在诸葛亮去世之后,军中只有他和魏延职位最高,权力最大。然而他一向于魏延不和,在魏延声望最高的时候,“当时皆避下之”,他却对魏延不假辞色,两个人水火不能相容,这个时候魏延自然不愿为他断后。两虎相争必有一伤,魏延就是失败的一方。魏延率军离开一事,他要承担较大的责任。毕竟从他在魏延死后,还践踏魏延的头颅一事中,就可以看出,他并不是一个好相与的人。
第三名:诸葛亮
诸葛亮一直不愿倚重魏延,但是蜀汉后期,实在是无可用之人。但是他虽重用魏延,却也一直对其处处掣肘,每当魏延出奇谋的时候,他都“制而不许”。因为他知道凭蜀国之力,根本无法一口吞下曹魏,若用魏延之计,很可能使蜀汉亡国。为了避免自己去世之后,魏延一意孤行的伐魏,他选择了放弃魏延,在商议撤退之时,也没有通知魏延。不管他是有心,还是无意,都该被列为魏延之死的主要责任人之一。
第二名:蒋琬等人
魏延在率军离开之后,并没有背弃蜀汉,因为他没有北上,而是选择了南归,这个时候他还是对蜀汉朝庭报有一定希望的,所以上表控诉杨仪叛乱,此时的杨仪也没有闲着,同样上表言说魏延叛乱。按理说朝庭远在后方,不知前线之事,最起码要派人把事情了解清楚再作判决。但是当时朝堂上能够做主是蒋琬等人,他们与杨仪同属荆州派系,而且都是诸葛亮的接班人,所以坚定的站在了杨仪一方,并率宿卫军帮助杨仪叛乱,得知魏延已死才撤回。《三国志》记载:“蒋琬率宿卫军诸营赴难北北,行数十里,延死问至,乃旋。”也就是说,若非蒋琬等人,魏延或许不会就这样冤死。
第一名:魏延
在这件事中,无论别人出于什么目的,做出了什么举行,魏延的所有选择都是自己做的,没有人逼着他拒绝断后,也没有逼着他率军南归。虽然他对蜀汉一片忠心,但是在诸葛亮刚刚去世,蜀汉一片混乱之际,他与杨仪发生冲突,实在不该。不过他本罪不该死,只是因为他之前“性高矜”,没有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所以他在前线之时,朝堂上没有人为他说话,也正是看准了这一点,杨仪才敢派马岱将其斩杀。所以说,魏延虽未反叛,其死亡却是自己一手促成的,他要为自己的死负最大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