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辱负重”是指为了完成艰巨的任务,忍受暂时的屈辱。为了国家建设,忍辱负重的先烈们大有人在。可是你知道“忍辱负重”这个成语的出处吗?
这个成语出自《三国志·吴书·陆逊传》:“国家所以屈诸君使相承望者,以仆有尺寸可称,能忍辱负重故也。”
陆逊为了吴国的胜利,忍辱负重,最终在夷陵这个地方火烧蜀军连营四十余寨,蜀军死伤惨重,很多大将投降了吴国。史书描述蜀军“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尸骸漂流,塞江而下”。陆逊也因此一战成名。
陆逊为吴国做出了巨大贡献,包括后来的石亭之战,打的魏国十几年不敢对吴国用兵,而孙权也借此资本称帝,实现了皇帝梦。陆逊也出将入相,深得孙权信任,孙权甚至把自己的印信都给陆逊保管,在做决策之前也都询问陆逊的建议。
陆逊深谋远虑,忠诚耿直。一生出将入相,被赞为“社稷之臣”。并且在陆逊一开始加入孙权的政治集团时,孙权为了拉拢陆逊,将哥哥孙策的女儿嫁给了陆逊,陆逊是孙权的侄女婿。但为何孙权要将陆逊逼死呢?
小编认为,原因有三:
第一:功高震主
陆逊在彝陵之战后,就一直坐阵荆州。陆逊虽然说担任的武职,但他自己还是以书生自居,因此陆逊对荆州的治理是完全的“文官化”,使荆州十分井井有条。而且陆逊在练兵上也是完全的军事家,荆州之兵无有不精者。但是,就是因为陆逊在荆州表现得太出色了,使得荆州就有了“只知陆伯言,不知孙仲谋”的情况。
这些情况在头几年也就算了,但是随着孙权的称帝,这一切就都变了。此时声望至隆的陆逊和东吴的太子孙登,将领步骘、诸葛瑾、潘浚、朱据等将相交好。而这,显然是一个让孙权感到不安的情况。
第二:血脉关系
众所周知,孙权在东吴的主公地位,是来自于其兄长孙策。如果孙策不是英年早逝,也即当时自己的儿子年龄太小,很可能孙权不会成为东吴的主公。这里并不是说孙权不是正统,而孙策的血脉才是最应提领江东的一脉,孙策顾大局,将江东托付于孙权,世人称赞孙策的气量时也给孙权心中留下心结,而孙权对待孙策之子的做法又显得小人之心,孙权之子皆封王,孙策之子以侯而终。
在这个问题上陆逊成为另外一个心结,那就是孙策之女嫁给了陆逊为妻,那么陆逊之后亦为孙策之后,虽已然成为陆家人,但血脉里流淌着“小霸王”的忠肝义胆,那么是否会造成陆逊日后作乱的名义或者动机,不得而知,也不得不防。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陆逊作为孙策的女婿,显然很难得到孙权的完全信任。特别是孙权本身就是一个猜忌性格较重的人,自然不会忽略这一情况。
第三:夺嫡之争
陆逊身为朝臣,与太子交好,但鲁王亦受孙权厚爱,二宫势均力敌,当有言论传太子不安之时,陆逊挺身而出,为其辩护,这就给孙权造成一种印象,那就是陆逊与太子结党,而且陆逊外甥顾谭、顾承、姚信都与太子关系亲密,这就更加使孙权断定陆逊没安好心,而太子孙和为人倒是有圣人之风,但相对陆逊这等权谋家来讲,还是嫩了很多,一旦孙权去世,陆逊辅助孙和即位,不敢保证陆逊是否会居拥立之功而把持朝政,这一点对于孙权来说,孙氏三代人打下的基业很有可能葬送在陆逊手上,这一点上陆逊是必须至于死地的。并且陆逊的党羽也一并得置于死地。
晚年的孙权担心身后之事,怕之后的嗣主驾驭不了朝中亲党众多的陆逊,陆逊不死,孤不得安。在逼死逊之前,孙权先是剪除其朝中亲党,在其死后更是升任诸葛恪为大将军,假节,驻武昌,并代替陆逊领荆州事。赤乌十三年(250年),孙权废孙和,赐死孙霸,并于同年十一月改立孙亮为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