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孔融让梨大家要学习吗?孔融让梨的故事你了解多少

2020-08-10 孔融让梨 孔融让梨的故事 东汉

孔融让梨的故事之所以能成为历代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经典故事之一,关键就是在这个故事的可信度。孔融让梨的故事你了解多少?

孔融让梨的故事出自《 世说新语笺疏》,原文是这样的:

续汉书曰:“孔融,字文举,鲁国人,孔子二十世孙也。高祖父尚,钜鹿太守。父宙,泰山 都尉。”融别传曰:融四岁,与兄食梨,辄引小者。人问其故。答曰:“小儿,法当取小者。”

这段话的意思我就不一一翻译成白话文了,只说让犁这一段:孔融只有四岁时,他和哥哥们一起吃梨,总是拿小的吃,有大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回答说:“我年龄小,按道理应该拿小的”。

对于中国的古典故事,现在有人,特别是一些有“学问”人,他们喜欢带着一种怀疑一切的眼光,或者用一种功利性的眼光去解读。在解读的时候又爱标新立异,唯恐自己的观点落入前人或者是大众的“窠臼”,怕人说自己没有“独特”的见解。说什么孔融让梨是出于一种无奈,不值得提倡,是过时的传统、是伪道德,今天我让了犁,明天我让车子、房子等,总是强调怎么做才有利益,才符合人类的“本性”。如此以来,中国的很多优秀传统文化都让一些歪嘴和尚把经给念歪了。这些歪嘴和尚在一段时期内甚嚣尘上,中国道德滑坡的帮凶。

孔融让梨看“让”的环境。其一,孔融让的对象是他的哥哥。其二,孔融的让是他也有一份的情况下的一种谦让,要小的,大的让给哥哥。

孔融当时四岁,正是一个人从一张白纸开始描绘自己人生的行为轨迹。我们家乡有一句教育小孩的俗语:“禾苗好不好看秧,崽女好不好看娘。”又有一句:“花鸡婆养的是花鸡崽。”《增广贤文》也有一句:“孝顺还生孝顺子,忤逆还生忤逆儿。不信但看檐前水,点点滴滴旧窝池。”这些话说的都是一个家风家教的问题。四岁让犁,是有样学样,说明孔融的家风家教很好,是父母平时一点一滴的行为濡染了家里的小孩。

现在上了五十岁的人对过去的生活都有深刻的印象,在那个物质缺乏的年代,家里兄弟姐妹又多,大多很贫困。父母弄回来一些好吃的东西挺不容易的,他们总是找借口说不喜欢吃,其实是让给小孩吃,除了父母,兄弟姐妹居长者也总是让着给小的吃,小的也心知肚明,他们一般估计一下东西的数量,只拿属于自己的一份。最典型的就是八月十五分月饼,一个月饼要切成若干块,家有几个子女就切成几块,父母一般不把自己计算在内。做子女的看到没有父母的一份,哪敢动手去拿,一家人都在谦让,最后懂事的孩子们每人从属自己一份里捏一小块放到父母嘴里,才放心地吃。

孔融让梨看“让”的心态。孔融让梨主要是出自内心,是一种自觉行为,孝悌的外化,品德引导下的行为。

记得中国清代还有一个“让”的故事很著名。清代开国状元傅以渐,在京城为秘书院大学士,家中因为宅基纠纷,修书一封,希望他能为家中撑腰。收到家人来书,遂修一纸家书:“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看后,自感惭愧,主动让出三尺,邻居知道后,也深感惭愧,让出三尺来,于是就形成了今天的三尺巷。令人惊奇是,这个故事的版本有六七个,主角都在朝廷任要职,从宋朝王安石开始,到清咸丰年间的安徽淮南寿县正阳名人余福九止。这种“让”所强调的是自觉,是不带功利心的,没有任何的外部压力,为世人欣赏,也为世人尊崇,因此,也为当时的官员模仿,至出现了不同的版本。

这种“让”的心态在当今中国家庭成员与社会关系之间还是普遍存在的,遵守公序良俗的人还是占大多数,各种自私自利的人还是少数。

总之,孔融让梨的故事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一个方面,不仅适合教育小孩,更适合当今时代所有阶层的人们。


上一篇 : 清末时期的洪秀全生活有多奢靡?他吃一次饭就要花费上千两白银
下一篇 : 孔融让梨的真相是什么?孔融长大后反转得令人吃惊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为您推荐

热门搜索
back_img
back_img
功能直达
分享
反馈
热门应用
实用工具
好工具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