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中国历史上睁眼看世界第一人,明朝科学家徐光启

2020-05-30 明朝科学家徐光启 徐光启的一生 明朝

标题的这个赞誉之词,在我的印象中一直是冠在林则徐头上的,但我却觉得不妥,真正我中华第一个睁眼看世界之人,非徐光启莫属。

但二人的声名现在根本不是同一个层面上,林则徐因为一次“虎门销烟”,使得全国人民都知道他的大名,这也是鸦片战争的重要诱因之一,从此的中华民族进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近代史。

反观这徐光启呢?似乎现在知道他的人并不多,官方是将其定位在中国古代科学家的位置上,邮电部发行的邮票中,将他是同黄道婆、李冰和贾思勰一起发行的。

将徐光启定位于科学家这并没有错,但他是哪个领域的科学家却是很难界定的,黄道婆的纺织、李冰的都江堰,贾思勰的《农政全书》,他们的功绩都很容易界定,而这徐光启怕要罗列一堆。

可以说徐光启的发现和发明,以及继承和推广之功是方方面面的,我们经常吃的红薯就是托福于他,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天天查询的历书就是在他手上最后定型的。

徐光启,字子先,号玄扈,上海人,明代著名科学家,进士出身,官至崇祯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内阁次辅。

他毕生致力于数学、天文、历法、水利等方面的研究,勤奋著述,尤精晓农学,同时他还是一位沟通中西文化的先行者。为17世纪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71岁时病逝,崇祯帝赠太子太保,谥文定。

徐光启可以说是在中国古代科学家中官职最高,科学研究最广之人,而且他还有个特殊身份,他是天主教徒,教名保禄,作为一个熟读儒家经典之人,这样的身份可谓是空前绝后,而他还做到了众多儒生梦寐以求的高官,这是否可以说也反映了当时朝廷的一种包容。

他的身份的确不能以一个科学家就能包括的,除了数学家、天文学家、水利专家及农业专家这些同科学有关的名头外,至少还应该冠以晚明大儒、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等这些头衔,也可以说,徐光启是个一等一的全才。

他的家庭在早期也还算很不错的,他的祖父靠经商致富,然而到了父亲手上时便败落了,以至于是务农为生,但他对子女的教育抓得还是很紧的,徐光启少年时一直在龙华寺读书,而且19岁便考上了秀才。

可是后来的科举之路却很是不顺,多次乡试不第,只好回乡以教书来养家糊口,并且还要帮家里干农活,为了挣更多的钱来养家糊口,他不得不远赴两广去当家庭教师。

35岁时,徐光启再次参加科考,母亲变卖了家中所有的粮食为他筹措路费,他挑着行李,走了上百里的路方才到达考场,没奈何还是名落孙山。

但是,运气来了谁也挡不住,发榜前夜,当时的主考官,也是著名学者的焦宏复查落选的试卷时,看见了徐光启的答卷,不禁拍案叫绝,感叹道:“此名士大儒无疑也!”,遂将列为此次考试的第一名,而他的这篇文章,还被编入《读墨简练百篇》,成为全国秀才们的学习范文,这真是世事无常啊。

得中举人之后,又隔了七年他才考取进士,所以徐光启曾自嘲是“爬了一辈子科举的烂路”,但金榜题名也改写了他一直低谷的人生,他入翰林院并被选为庶吉士,按照儒林正常的仕途规律,其前途一片地光明。

然而,徐光启并不是一个热衷功名之人,他参加科举是为了改变困窘的家境,以及跃出低下的社会阶层;所以,在他还埋首那些科考的必读书的同时,就读了很多经世济民的实用书籍,其中当然也包括兵书和科技书籍。

说起徐光启,必须要提一个对他影响最大之人,那就是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由于近代外国列强对我国的侵略,这传教士的声名在国人心中很是狼藉,他们的传教被视为是文化侵略,是帝国主义武力入侵的急先锋。

对西方传教士于我国的善恶功过就不讨论了,一是复杂,二是见仁见智,根本不可能有定论,在此要说的是,当时的耶稣教会掌握着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思想和技术,作为传教士,利玛窦是其中的佼佼者。

可喜的是,那个时候在人们的心目中,还并没有如后来大清王朝对外来文化盲目的排斥,处于一种新奇和接受的境界;所以,利玛窦以其最先进的科技和文明,在中国很快就得以立足,并在明代最高领导层得到了充分的信任。

从小接受中国传统教育的徐光启在38岁时结识利玛窦后,立即被其渊博的学识所折服,第二年,大明王朝的举人徐光启在南京受洗礼,正式加入了天主教,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批天主教徒。

他意识到,用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可以解决国内众多的现实问题,于是,他便潜心研究适合于国情的科学技术,决心用这些科技来帮助大明王朝走出困境。

他首先同利玛窦一起,翻译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在此之前,国人心目中的“几何”一词,总是带着“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诗意,正是在徐光启的开启下,一个带着自然科学含义的“几何”走进了国人的心中,“点”“线”“面”“角”等术语第一次为国人所接受。

后来的他,又借着回乡丁忧之际,编纂整理数学文献,完成了《测量异同》与《勾股义》等科学书籍;在中国历史上,从来就没有一个完善的数学系统,一些如《九章算术》《周髀算经》这类的学术著作,都是很独立的作为另类著作被打入另册而不被世人所重视,而正是自徐光启开始,数学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学科开始在华夏大地渐次普及,可以说,徐光启是我国数学学科真正的奠基者。

在撰写这些科学著作的同时,他还做了一件名垂千古之事,即培育番薯,并写出了《甘薯疏》《芜菁疏》《种棉花法》和《代园种竹图说》等文献,所以,他不仅是位数学家,还是位农学家。

可别小看这种植番薯,这东东原产于南美洲,后由西班牙人携至菲律宾等国栽种,这种植物不仅产量大,而且适应力极强,当时被为奇货,“禁不令出境”,万历年间被一位陈姓之人偷带回国,在广东和福建一带种植。

又是徐光启,他敏锐地意识到番薯对我国人多地少实情的缓解作用,托人将其带家乡进行培育并获得成功,他亲力亲为,并创造性地发明了地窖储藏法,他根据自己的亲身实践著书立说,力图将这项利国利民的技术向全国推广。

可惜的是,当时的朝廷已被关内关外的一团乱事弄得是头晕脑胀,整个官僚体制成天党争不断,无人将这项成果以国家的名义进行推广,以至于只能在民间自发地进行传播。

有时我在想,如果这项成果能早几年,或者徐光启成功时,官僚机制运转正常,在全国推广这项技术时,是否就能缓解民众食不果腹的状况,如果真能这样的话,西北的农民也不会在自成的一呼之下,一呼百应,没有内患,何愁关外那几个满鞑子闹腾,我大明也不会亡国了,是吧。

丁忧期满,徐光启回到朝廷,因其天主教徒的身份受到一些大臣的侧目,他便索性辞职去了天津,在天津他组织开垦了大片盐碱荒地,通过治理盐碱,改进水利灌溉,终于让南方的水稻在天津落户。

并且根据经验,写出了《宜垦令》《农书草稿》《北耕录》等农学专著,所以,可以说徐光启是名副其实的农学家。

长期的农作物实践,也使得徐光启对当时普遍实行的《大统历》产生了严重的怀疑,认为现行历法与“天度不合”,遂毛遂自荐,请求重修新历并获得批准。

徐光启首先我国历来的一天12个时辰,以每天24个小时来进行了转换,大胆将西方普遍使用的《格里高利历》移植于中国历法中,从而编制出适合中国的《崇祯历书》,但可惜的是,这一历法在徐光启生前并示得到批准和推广。

他第一次引进了圆形地球的概念,明晰地介绍了地球经度和纬度的概念,这对当时中国传统观念上对天地的认识是一个巨大的冲击,他所绘制的全天性星图,成为清代星表的基础,而他所著之《简平仪说》及《平浑图说》等著作,也奠定了他在中国天文学界的地位,所以,他是一位中国少有的天文学奇才。

他为官清廉,在晚明吏治的污潭中,他就如同一股清流,“出污泥而不染”,当他担任吏部尚书,手握官员任命大权之时,门庭若市,多少人向其行贿以求进阶时,史载他是“一概谢却”。

对此,《明史》是有着明确地记载:“盖棺之日,囊无余资”;而野史《罪惟录》则说其为:官邸萧然,敞衣数袭外,止著述手草尘束而已”,去世时,家里除了留下几束书稿外,一点多余的财产也没有。

大名士张溥对居官而贫的他也是赞赏有加,他说道:“古来执政大臣,廉仁博雅,鲜公之比”,可见他对徐光启的评价之高。

作为一名有责任心的朝廷重臣,面对内外交困的糜烂之局,自是要用自己的一已之长为国家尽一份职责,他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关注农兵、崇尚实践,才能挽救大明王朝日益衰弱的糜烂之局;所以,他在竭力推行农政的同时,更是对强兵作了最大的努力,那令满人闻风丧胆的红衣大炮,便是缘自于徐光启的大手笔。

萨尔浒战败后,徐光启上疏请求练兵,并提出要配备西方先进的火器,但却因军费问题而迟迟没有得到落实,于是,徐光启只能自筹资金,利用自己同西方国家的关系,从澳门购买了小部分当时世界最先进的火炮,名为“轰夷大炮”,即后来俗称的红衣大炮。

徐光启积极改造火炮技术,又注重引进西方的火炮,甚至对火炮攻城、步骑炮结合的战术都有研究,他撰写了《火攻要略》《制火药法》等著作,所以,徐光启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军事技术史上,提出火炮在战争中应用理论的第一人。

徐光启的学生孙元化是著名的火器专家,当时正在兵部尚书孙承宗手下受到重用,孙元化仿造徐光启购买的大炮,制作了很多火炮列装了军队,用以协助袁崇焕守宁远城,而袁崇焕正是用这红衣大炮,一炮将努尔哈赤轰成重伤,不治身亡,这就是让大明王朝骄傲了许久的宁远大捷。

可悲的是,朝堂上是党争不断,由于不满阉党魏忠贤的弄权,徐光启选择了退隐,“冠带闲住”,全力著述他的科学巨著《农政全书》,现代之人很难想象,这部60万字的农学巨著,中国传统农业耕作技术的集大成之作,竟是一位曾经的当朝宰相亲身笔耕而成的。

然而,随着党争的激烈和辽东战局的日趋颓败,他的大弟子孙元化在党争中被冤杀,徐光启倾力相救无果,忧愤中,他不久亦闭上了才华横溢的双目,一代巨星就此陨落。

红衣大炮作为当时最先进,最具威力的热兵器,徐光启对此是认真地研习,他希望能造炮保国,一举扭转大明辽东战场上的不利局势,然而,他寄予厚望的炮兵部队,后来却成为满清王朝吊打大明的利刃,也在满人入关后,成为镇压南明和各地反清武装的杀手锏,这大概是徐光启没有想到的吧。

纵观徐光启的一生,其实也是充满着悲情色彩的,他一生苦读,年逾不惑方中进士;官场险恶,他历嘉靖、万历、天启和崇祯四朝,起起伏伏,于政治上无所作为,其利民救国壮志无以施展;

他虽居次辅之位,但却遇到了一个不没有担当,不愿负任何责任且疑神疑鬼的崇祯皇帝;他厌恶党争,对不顾大明王朝存亡,只顾自己小集团利益的党派之争深恶痛绝,他卓尔不群,不依附任何集团,“生无媚人之骨”,哪怕“言而不用,吾志则尽矣,复何求焉,又何悔焉!”始终保持着人格的完整。

他推广番薯,研制高产农作物,养活了很多人,可以说是明代之袁隆平,可惜当时没有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尤其没有推广到西北贫脊之地,使得西北成为焚毁大明王朝之火的燎原之地。

他翻译《几何原本》,为我国数学打下基础,在当时没有引起重视,只能寄希望于未来,果然,三百年后,几何成为中学生必学的科目。

他编纂《农政全书》,制定《崇祯历书》,可自己生前却没能看到其面市刊印;他研习火炮,却成为满清攻克大明的利器;他位居次辅,却保不住爱徒孙元化的性命;他建议采用的24小时制,直到民国成立后才被颁布实施。

他归葬故乡,又因子孙在此繁衍生息而被叫作徐家汇,可现在这大上海的副中心,却没几人记得这故土是因他的回归而命名的……

虽然在政治上,徐光启的政绩是乏善可陈,因他对中华科学文明的贡献,而被归于中国古代科学家的行列,但是,他作为“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应该被我们铭记在心的,这要比后世的林则徐或魏源要早了两百年之久。

作为我国中西方交流第一人,徐光启对中华文明的贡献是多方面的,正如现代学者江晓原先生所说:“说这个人是一位科学家是贬低了他,这个人比现代意义上的科学家都要伟大。”


上一篇 : 大清十三王朝的称呼从何而来?
下一篇 : 吴起和孙武到底谁更厉害?吴起被杀所为何事?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为您推荐

热门搜索
back_img
back_img
功能直达
分享
反馈
热门应用
实用工具
好工具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