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知道明朝皇帝万历为什么不上朝 万历的做法其实很聪明
2020-08-13 明朝 万历为什么不上朝 万历不上朝的真正原因
万历皇帝,明神宗朱翊钧,明代历史上在位最久的皇帝。万历皇帝可以说是一个影响了明朝走向的皇帝,万历10岁即位后,在首辅张居正的改革下,明朝社会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人称“万历中兴”。张居正死后,万历皇帝二十多年不上朝,导致明朝政府机构运转不良。现在学者在研究明朝灭亡的原因时,有很多人都认为“明实亡于万历”。想知道明朝皇帝万历为什么不上朝?细看下面内容很容易就得知。
万历十七年十二月大理寺左评事雒于仁写《酒色财气四箴疏》:
“皇上之恙,病在酒色财气也。夫纵酒则溃胃,好色则耗精,贪财则乱神,尚气则损肝”。
敢这样写,估计大臣们当时也是无奈了。
这还算不上最厉害的,《明史·神宗本纪》:
“台省空虚,诸务废堕,上深居二十余年,未尝一接见大臣,天下将有陆沉之忧。”
万历朝可以说是明朝历史上非常特殊的一个时期,在张居正的主持下,明朝有了十年的“万历中兴”,成功为明朝续命一波。
万历之前的国情,当时流传着这样一句民谣:
一亩官田七斗收,先将六斗送皇州,止留一斗完婚嫁,愁得人来好白头。
老百姓的日子过得十分凄惨,自己生活就非常困难,还要给皇帝上交大头,然而当时万历的日子也不怎么好过。
1567年,户部开展了一次针对国库存银的考察工作,不考察不要紧,一考察却发现了一个震惊的问题:国家存银只有130万两,而应支官军俸银135万、边饷银236万、补发年例银182万,三项通计总支出银需553万两!
堂堂的大明江山,没想到国库里的钱连工资都发不起了,这未免有点太搞笑了吧?万历皇帝心里潜台词:我太难了!
张居正上任后,重新丈量国家土地,让百姓依据土地拥有的数量缴纳赋税,这一番操作让不少地主补交了大量银两,填补了朝廷的亏空。短短数年,国库中不仅有足以支撑国家十年开支的钱粮,还缓和了阶级矛盾,让万历成了大赢家。
但张居正病逝后,万历十四年开始清算张居正的影响,让改革停滞,此后万历皇帝有了明显的怠政行为,称病不上朝,而且一连就是二十多年不露面。万历的“不朝、不郊、不见、不批、不讲”的行为究竟是哪些原因导致的呢?
首先上朝是个体力活,早朝程序在天色未明时开始,一直持续到日上三竿方才结束,皇帝和参朝的文武百官则要在四、五点左右就要起床收拾准备。天天如此,即使下雨下雪也不行,皇帝也一样。
《孝宗实录》中记载,因宫中失火,明孝宗朱佑樘一夜未眠,神思恍惚,他以祈求语气央求方才得到大学士同意免朝一日。
后代考古专家打开万历皇帝的梓棺后,将他的尸骨复原,发现万历的两条腿不一样长,右腿明显呈扭曲状。经过研究,专家们发现,万历生前不仅腿部有疾病,还可能患有较为严重的肌肉挛缩,导致他步行十分困难。这么糟糕的身体状况,也难怪万历皇帝讨厌上朝。
在他统治的前几年,有母后慈圣太后管教,有首辅张居正的鞭策,万历自然是不敢不上朝。而当张居正和慈圣太后都去世后,万历自由了,再也没有了约束,从此君王不早朝。
第二,为了立太子的问题,万历皇帝伤透了脑筋。万历十八年,皇长子朱常洛9岁,依旧没有出阁讲学,若是要出阁讲学,朱常洛必须具有太子的名头。
当时的官员们向当朝的四位内阁大学士施压,希望他们集体上书。以申时行为首的四位大学士用集体向皇上辞职来进谏。这一事件就是明朝著名的“争国本”事件。
自古以来皇位继承都是先设立太子,太子不立,国家不稳,人心难平。万历皇帝16岁纳妃郑氏,对她十分喜爱,便有想封郑氏之子朱常洵为太子之意。万历这样做,大臣们自然是不会同意的。自古以来继承帝位都是即兄终弟及、有长幼之分,绝不可以越级。
在申时行等人进言后,万历沉默没有做出决断,用一年为限来拖延时间,被识破后万历又以朱常洛太小为借口,之后万历更是同时分封三王而不立太子。万历虽是天之骄子,九五之尊手握皇权,但他也被制约着,并不能随心所欲。而制约他的便是明朝的文官集团。在这其中,言官尤为突出。
《神宗实录》记载,万历曾多次想要出宫巡视,都被群臣以安全为由进谏阻止。万历一辈子不仅没出过京城,甚至连宫门都没踏出过几回。
万历二十九年,朱常洛被封为太子入主东宫,而朱常洵则被封为福王前往郑州。在这之后,万历也看清了政治的本质。
与庞大的文官集团相比,他更像是一个傀儡。表面上他是君主,实际上他在明争暗斗中处于下风。心灰意冷的万历唯一能做的,就是向百官做永久的消极怠工,以表不满。
最后,上朝在明朝只是一种形式,即使他多年不上朝,通过明朝一系列制度的运转,大明这个庞大的封建机器也能有条不紊的运转。而且有些问题皇帝在现场反而不好处理,交给大臣们处理问题反而简单的多。所以说,从侧面可以看出,万历还是有些头脑的,不上朝也算是权术的另一种展示方法。
万历二十多年不上朝,背后的原因很复杂,笔者也只能是根据史料记载去推测。然而归根结底,不论是什么原因,万历藏于深宫不出,导致明朝的改革停滞不前,对于明朝最终的灭亡,他也是难辞其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