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不卑不亢的毛遂敢于自荐 是什么造成了他悲剧的下场

2020-08-13 毛遂自荐的故事 毛遂结局 毛遂自荐的下场

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特点,好的领导能够依据手下性情,择其所长,避其所短,人尽其才,这样才能成就大事。如果领导用人,不考虑合不合适,根据自己的喜好,恣意行事,把不合适的人放在不合适的位置,就会引发出一系列的悲剧。

优秀的领袖人物,即使是贩夫走卒之流,用对了地方,也能做出一番大事业,成垂青史。比如宋江,他手下的一百零八将中,有前宋朝将领,有财阀,有教书先生,有和尚道士,甚至有小偷,强盗,但宋江都用对将领。若不是宋江胸无大志,有意招安,否则还真不知道能干出一番多大的事业呢。

而战国时期的毛遂遇上平原君,却说不上是幸事还是悲剧了。

最初只是赵国平原君门下一名极为普通的门客。说他普通,是他到平原君处已三年了,仍然庸碌无为,默默无为。平原君门下食客三千,根本不知道有毛遂这么一个人。

公元前257年,秦昭王派兵以迅雷不及耳之势围住了邯郸。在这危急时刻,赵王预备联楚抗秦同,将游说楚王的重任交予以平原君。

平原君想在几千人的食客中精选二十名擅长游说的食客协助自己前往楚国。他挑人,自然挑那些有名气自己又熟悉的活跃分子。十九个名额很快就满了,他正拈着胡须沉吟最后一名人选之际,毛遂急了。

“锥出于囊”的时候到了!他可不能任由这个机会白白失去,疾步上前,对平原君大声说道:“"如臣者,不识可以备数乎?”他的声音洪亮,目光炯炯有神,一下子吸引了平原君的注意力。问起姓名来历,毛遂利索答道:”臣姓毛名遂,大梁人,在您门下当食客已经有三年了,可咱不能光吃饭不干活,这不,向您自荐来了。“平原君觉得这个人颇有胆识,在自己这个大领导面前不卑不亢,言行举止有度,再稍加考问,结果相当满意,当即点他为最后一名人选。

毛遂并没有辜负平原君的信任。楚王与平原君会面时,别人都唯唯诺诺含糊其辞,唯有毛遂抓住机会,抱剑上前,口若悬河地向楚王陈说利害,以滔滔雄辩和精妙论断,说服了楚王。

赵国得以与楚国联合结盟,共同抗秦。两国出动声势浩大的军队,合而围之,挫败了秦军的多次进攻,声威大震,士气猛增。从此,毛遂声名大振,得到“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美誉。

然而,毛遂自荐的壮举,反倒为他招来了杀身之祸。

次年,燕军派大将军栗腹领兵大举进攻赵国。赵王大急,赶紧召平原君商议抗燕大计。平原君十分相信毛遂的才能,觉得他能像去年一样,力挽狂澜,故此,对能征惯战的将军们视而不见,心中只有毛遂,向赵王力荐毛遂担任前敌总指挥。赵王大喜,他对毛遂也非常有好感,立刻召见毛遂。

毛遂很有自知之明,委婉推辞道:“不是我毛遂怕死,实在是我才疏学浅,对统兵之事一窍不通,不敢误了军国大事。我可以做马前卒,为赵国浴血奋战,马革裹尸,在所不辞,但我万万不可以当大将统领三军。”赵王很是不解:“先生去年自荐,才情高迈,雄心勃勃。如今正是建功立业之际,何故退缩,扭捏是小女子所为,你乃大丈夫,是国家的栋梁和典范。”

毛遂试图用他的三寸不烂之舌说服赵王:“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千里马一日千里,却抓捕不了老鼠,我有三寸不烂之舌,外交和谈判定当仁不让,仗剑统兵确实非我所长。”不原君面子上下不来了,很不高兴地说:“去年你意气风发,向平原君当面自荐,如今却又这么谦虚,莫非你是爱惜羽毛,生怕战事不利影响自己的声名吗?”“声名这东西是虚的,我岂敢拿国家存亡当儿戏,大王另选他人吧,不能让我毛遂误国误君,成为赵国的千古之罪人啊”毛遂长跪不起。群臣看了看赵王,又看了看毛遂,一齐上前,游说毛遂接受任命。赵王见此,越加相信自己的决定是正确的了。不论毛遂怎么推辞,仍然一意孤行,任命毛遂为帅。

毛遂这个外交家被逼挂印上阵,当了统帅。与燕国战争中,毛遂虽然竭尽其能,求贤若渴,虚心采纳手下意见,视士兵如子,打起仗来身先士卒,冲锋陷阵,但燕国整顿军备多年,犹如出山猛虎,哪里是匆匆集结的赵军所能抵抗的?自然是一败涂地。面对残酷的战场,面对着残兵败将和无数死尸,毛遂心如刀割,仰天长啸:“我还有何脸回去面见大王和家乡父老啊!”巡视了一番所剩无几的军队,毛遂避开众人,走进了一片遮天蔽日的树林,在一棵大树面前,拔剑自刎。

一代杰出的外交家,就这样死在了沙场之上。

毛遂的悲剧不是第一次发生,也绝不是最后一次。原本他可以做一个堪比苏秦的外交家,却被民意裹挟、被君臣厚爱所累,赶鸭子上架,成为一名他并不擅长的统帅。如果赵王是一位明君,能够适度量才,让合适的人呆在合适的位置,那么毛遂的悲剧就不会发生了。

上一篇 : 历史上毛遂自荐一年后 为何离奇自杀
下一篇 : 史上最完美的皇帝柴荣有多完美 就连司马光都对他钦佩不已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为您推荐

热门搜索
back_img
back_img
功能直达
分享
反馈
热门应用
实用工具
好工具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