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李白杜甫学富五车,为何搞不定唐朝的“高考题”?

2020-07-01 唐朝 李白 杜甫

在几千年古代历史中,科举考试一直是维系国家统治和正常运转的一项基本体制。天子们选拔人才任命仕宦的历程中,科举考试是最为重要的途径之一。虽然科举考试也有诸多饱受诟病的毛病,但不得不认可,在古代真还没有哪种措施比它更为公正合理。

科举考试不仅是国家选拔贤才的手段,也是保持社会公正的“减压阀”。科举制降生以来,朝廷仕宦任命一直以门阀传承为主,科举制的降生,使得底层平民黎民也有了一条很是现实的上升通道,许多寒门士子通过十年寒窗,也能谋一个美丽前程,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人生升华。

古代许多名人,都是以科举考试为进身之阶,今后踏上仕途,走上人生巅峰。但并非所有人都这么幸运。唐朝诗坛双子星、中国文学史上的里程碑式人物,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虽然留下无数感人诗篇万口流传,赢得身后千载名,但他们两人却是科举科场上的失败者,一生未能通过科举考试改变运气。

众所周知,李白在天宝曾在天宝元年(742年)和天宝二年(743年)经干过两年翰林学士,但鲜为人知的是,他的这份事情,并不是灼烁正大通过可靠获得的,而是走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名臣贺知章的“后门”才得以入职的。

而杜甫做过的两个正式官职则是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故此他又被称为杜工部、杜拾遗。但他的情况与李白大同小异,左拾遗是唐肃宗破格授予的,工部员外郎是郑国公严武保荐的。他到场过的频频科考也全部名落孙山。

李白学富五车,杜甫学富五车,都是一肚子学问,为什么一辈子连个进士都考不上?其中原因一言难尽。但有一个不行忽视的问题:唐朝科举考试中的题目,相当于“高考题”,实在太难了。

唐朝的科举考试分为六个科,明经科、进士科、明法科、明书科、明算科、秀才科,其中明经科和进士科偏重考察四书五经的掌握明白水平,其他各科则是供某些方面学有专长的人士开设,因此明经科和进士科,也是绝大多数人选择报考的两科。

明经科考题分为三部门:帖经、面试、“时务策”。前两项考察考生对四书五经的熟悉水平,会死记硬背即可过关。“时务策”才是真正的难点,偏重考察察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水平。

明经科“时务策”有三道题目,针对其时社碰面临的种种现实问题出题,让考生拿出解决措施,可能是一个案子如何审理,抑或是一个经济难题,也可能是一个军事难题,还可能是一个外交逆境。“进士科”的“时务策”是五个题目,还要多两道。

《全唐文》中详实保留了唐朝历年“时务策”部门题目。其中有一道是:“有征无战,道存制御之机;恶杀好生,化含亭育之理。顷塞垣夕版,战士晨炊,犹复城邑河源,北门未启;樵苏海畔,东郊不开。方议驱长毂而登陇,建高旗而指塞,天声一振,相吊俱焚。夫春雪偎阳,寒蓬易卷,今欲先驱诱谕,暂顿兵刑,书箭而下蕃臣,吹笳而还虏骑。眷言计划,兹理何从?”

用现代汉语说,大意是:国家面临疆域危机,必须要用兵接触。但黎民和战士们都厌恶战争带来的杀戮与损失,态度消沉。面临敌国挑衅,是应该不计一切价格以武力还击,还是努力制止战争,委曲求全以谈判解决问题?请问你会拿出个什么样的一箭双鵰的应对之策?

对于一个在书房中长大的年轻书生来说,没有任何实际治国用兵履历,回覆这样深奥庞杂的现实问题,实在是勉为其难。当年诸葛亮未出茅庐,却用一篇“隆中对”三分天下,可是像他那样的旷世奇才千年难见。

对大多数“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年轻考生来说,回覆这样的问题都市力有未逮,能让考官们满足的寥若晨星。李白杜甫过不了关,也就不难明白了。因此他们只能将满腹才情化作诗篇,现代人才气在《唐诗三百首》中浏览到到他们的感人诗句,让一代又一代读者为之心醉神迷。

因此从这个角度而言,李白杜甫考不上进士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唐朝少了两个仕宦,世界上却多了两个伟大诗人,才会有《唐诗三百首》等丰美的精神食粮供人们受用无穷。


上一篇 : 杜甫的这首诗惊艳了一个春天,寄托了他对美好事物的期盼和流连
下一篇 : 杜甫赞美泰山全文无一“高”字,满足了后世许多人对于五岳之首泰山的憧憬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为您推荐

热门搜索
back_img
back_img
功能直达
分享
反馈
热门应用
实用工具
好工具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