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我们这样看蔺相如完璧归赵是胜利,但其实背后是满满的秦国的伎俩

2020-07-07 蔺相如完璧归赵 蔺相如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许多古人展现智慧的小故事,其中最脍炙人口的,莫过于蔺相如的“完璧归赵”了。

在这个故事中,蔺相如凭借一己之力,有勇有谋,斗败了“狡猾贪婪”的秦昭襄王,保住了赵国的宝玉——和氏璧。这看似是有勇有谋的蔺相如跟不怀好意的秦王的一场对峙并且取得了胜利,实际上反而给赵国留下巨大隐患,蔺相如真的赢了么?

公元前二三八年,赵国的赵惠文王从楚国得到了一块绝世美玉和氏璧,秦昭王听说之后,便做出了一个举动:

“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史记》)

赵王接到信后,就和群臣商议对策,他们知道狡诈如秦王,一定不会真心地以城换玉,但是此时秦国的实力非常强大,如果不把和氏璧交出去,又怕开罪秦王,导致两国交战,赵国遭殃。一时间,赵王陷入两难的境地。

这时,宦官令缪贤推荐了自己的门客蔺相如给赵王,说蔺相如愿意前去献玉,并且还可以保住赵国颜面。赵王应允,蔺相如就带着和氏璧来到秦国,大殿之上,他佯装进献,等到快到秦王跟前的时候,却突然怒发冲冠,指责秦王不讲诚信,要将和氏璧撞碎。

秦王怕他真的冲动毁玉,只好让人拿出地图,给蔺相如看那答应的十五座城池。但蔺相如也知道这不过是缓兵之计,于是提出让秦王斋戒五日之后,再将玉送上。

后来宴会一结束,他就安排人将玉璧送回赵国。等后秦王的设九宾之宴,再次要求他交出玉时,蔺相如不卑不亢,要求先割城,后交玉,否则就是杀了自己也不会屈服。《史记》记载说: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秦王并没有太过于生气,反而“投降认输”,承认蔺相如的厉害,打杀了蔺相如也无济于事。还不如放他回去呢!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众所周知,《史记》采用的是春秋笔法,里面的每一个字背后都包含深意。秦王得知和氏璧已经被送回赵国后,他们的反应实在耐人寻味。

各位读者仔细想一下,如果秦王真的是狡猾贪婪的人,受到蔺相如这么大的“侮辱”,会轻易饶了他吗?怎么还有心情跟群臣“相视而嘻”?想必更多的就是计谋得逞后的会心一笑,以及对这个蔺相如的嘲笑罢了!

再者说,秦王事后闭口不提和氏璧的事情,说明什么问题呢?秦王根本不是想要和氏璧,而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想要试探赵国的虚实罢了!表面上蔺相如赢了,保全了和氏璧,变现的把某些秦王想知道的事情告诉了赵王,因此秦王才是这件事背后最阴险之人。

可能有人会怀疑,如果想要攻打直接打就好了,为什么要借着和氏璧的理由来试探呢?这其实跟当时的局面有很大的关系。

秦国在经历了商鞅变法,张仪连横伐交等一些强国政策之后,此时的实力已经是其他诸侯国难以望其项背的。等到秦昭王这代时,前几任秦王东征西讨,几乎已经兼并了大多数诸侯国,只剩下了楚国和赵国。由于当时秦昭王将注意力集中到了赵国身上,想要攻打赵国。

而此时赵国的情况不容乐观。前一任的赵王——赵武灵王,他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君主,作为北方的国君,因地制宜,他想出了一个增强国力的办法:

“与肥义谋胡服骑射以教百姓。曰,愚着所笑,贤者察焉。虽驱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那”(《资治通鉴》——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故事)

他让赵国的百姓们都学胡人,穿胡服,练骑射,增强了赵国整体的国力。史书记载:吞灭中山国,大败林胡、楼烦二族,开辟云中、雁门、代郡三郡。

当推行了这一系列措施之后赵国的国家总体实力得到了稳步的上升,吞灭了附近不少的小国家,打败了少数民族的入侵,同时夺来了三个郡的土地,可谓是风头一时无二,就连秦王也是对这样的赵国都产生了危机感,对于赵国充满忌惮。

而历史总是充满传奇性的,此时的赵王赵武灵王,有感于自己15岁临危受命当上赵王,而把赵国带到了如此强大的地步,正值壮年的他不想让子孙重蹈自己的覆辙,处于不会处理政务的困境,同时还想自己去处理军务,于是正值壮年的他居然决定禅让!

更为尴尬的是,他禅让后立刻就后悔了,不想当太上皇了,想跟儿子争皇位,于是施行了一系列的计策,可惜的是,他这一行为触怒了其他的继承人和当时的赵文惠王,于是他们设计想杀死赵武灵王。

《资治通鉴》记载了赵武灵王凄惨的死法和之后赵国的下场:

主父欲出不得,又不得食,探雀鷇而食之。三月馀,饿死沙丘宫。生子何,乃废太子章而立之。吴娃死,爱驰;怜故太子,欲两王之,犹豫未决,故乱起。

就这样,一代英主赵武灵王活活饿死了!其他能争夺王位的人也是非常的积极,纷纷开始了自己的“表演”,赵国陷入了内乱之中,实力极大的缩减,强盛的赵国就此衰落。

反观此时秦国日益壮大,野心勃勃的秦昭王就想借此机会将赵国一举歼灭。秦王虽然知道赵国出了内乱,但不清楚真实的情况,毕竟赵国已经有了比较雄厚的基础,秦国没有十足的把握而不敢贸然攻打赵国。

为了避免冒险,秦昭王就想找机会试探一下。正巧此时赵国得了一块绝世美玉,所以秦王就想出了“以十五座城池换和氏璧”的方法来试探赵国的反应:倘若此时赵国态度强硬,说明赵国仍然有一定的底气可以作战,实力不会太弱,那么秦国就要好好掂量掂量;而倘若此时的赵国胆敢露怯,说明赵国的底气不足,没有跟秦国交战的底气了。

而蔺相如看似非常强硬,实则一系列的行为已经深深地“露怯”,在秦王面前外强中干,不惜以死威胁,这恰恰是赵国不敢跟秦国开战的表现啊!秦王听了才会开心至极,不但没有杀蔺相如还把他送了回去,因为他知道赵国已经离灭亡不远了。

果然,第二年秦国立刻发动了对赵国的战争,把赵国这块最后的绊脚石消灭了。所以所谓的大智大勇的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其实是中了秦王的计谋啊!

上一篇 : 南宋皇帝的十二道金牌有什么用?免死金牌为了防止假冒都做了怎样的措施
下一篇 : 这几位南宋皇帝的名字写出来也不认识,被大多数世人遗忘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为您推荐

热门搜索
back_img
back_img
功能直达
分享
反馈
热门应用
实用工具
好工具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