谯氏是一个古老的汉族姓氏,谯姓在全国来看,虽算不上大姓,但目前在四川南充、阆中、达州、巴中、广安、陕西西乡、贵州沿河、遵义等地,可算得上人丁兴旺,望族之一。
而在四川达州,甚至还流传着渠县谯氏“砸锅迁徙”的传说。
据考证,达州谯氏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系三国著名经史学者、帝师、蜀汉光禄大夫谯周之后裔。主要分布于宣汉、渠县、达县(今达川区)等地。
明末清初,张献忠入川,长年战乱导致四川人口锐减。据《四川通志》:“蜀自汉唐以来,生齿颇繁,烟火相望。及明末兵燹之后,丁口稀若晨星。”康熙年间,四川人口仅余9万余人。《康熙三十三年招民填川诏》下令从湖南、湖北、广东等地大举向四川移民。
其时,谯氏先祖于湖广麻城孝感乡高阶堰奉旨“移民填川”(因有先祖在湖北做官而落户当地)。入川始祖谯挺,携家人迁于渠县杨家场(今大义乡)月耳井。
经过数代繁衍,传至奠安祖,人丁兴盛。奠安育有五子:光国、光照、光先、光盛、光普。待长大成人之后,先祖考虑到地少人多,难以为计,苦思冥想,欲另谋出路。
所以模仿楚霸王项羽破釜沉舟之举,将家中一小铁锅砸成五块,兄弟五人各持一块。临行前先祖告诫五子,大家各奔前程,以铁锅为信物,待成家立业之后,方可合家团聚。
从此兄弟五人珍藏铁锅信物,外出逃生自谋生路。有长途跋涉,到平昌落脚的。也有翻山越岭,到巴中、陕西寻门路的。
而其中一子,念父母年老体弱,不忍远离,但父命难违,便想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在离家不远的大营咀开荒种地。斗转星移,家业逐渐壮大,遂成当地望族。
随着家族人口的增加,后世子孙又面临祖先同样的问题。俗话说,树大分枝,人多分家。本地有限的土地,无法容下更多族人的生存,只好向外发展。
时彦祖克勤克俭,奋斗多年,积攒了一大笔财富,在友人寇翰林的帮助下,他买下了马头垭(今渠县安北乡平桥村)一股田庄。
本来是想买下马头垭全部田庄的,由于时彦祖夸海口说,这股庄子只有我买得起,其他任何人也买不起。
当时附近的何氏家族对时彦祖的大夸海口不服气,于是暗中联络族人,先下手为强,买下了马头垭一大半田庄,最后只剩下一少部分田庄被时彦祖买下,这少部分田庄遂形成今日之谯家湾。
时彦祖未能如愿,深感后悔自责。朋友寇翰林安慰他说,谯老爷不要气馁,只要有钱,哪有买不到的田地庄子。并介绍静边有一股平原大坝的庄子,土地肥沃,旱涝保收。
于是时彦祖用驴驮着白银,又到渠县静边去买了一股田庄,分配给后人去定居耕种。于是静边又有了一支谯氏后裔繁衍生息。
为了不忘祖宗,谯氏先祖积攒钱财,在杨家场附近修建了一座谯氏宗祠,供奉了列祖列宗的牌位。
同时还买下了杨家场侧面的一座山庄——罐子岭。并把这一股庄子出租,每年所收的租金,供祠堂清明会祭典活动开支。
由此每年清明时节,下属的静边谯氏,安北平桥马头垭的谯氏等,敲锣打鼓,抬着三牲酒体到杨家场谯氏列祖列宗坟前烧香祭祀,祭祀结束后,再到谯氏宗祠入席就餐,大家和睦相处,其乐融融。
谯氏宗祠修好后,推选了总族长,另选了安北谯家湾和静边二分族长。凡一些小事,就由各分族自行处理,重大事项分族处理不了的,再上报总族处置。并定族规大致如下:
一、凡不孝敬父母,辱骂长辈者,由族长施政惩罚打屁股板子。
二、不堂堂正正做人,为非作歹,危害一方者,经族长核实惩处,除去此害。
三、凡谯氏后代子孙,勤奋好学考上高一级学校者,由族会给予奖励资助。
这些举措,其初衷都是为了促使谯氏家族兴旺发达,辉煌永存。也正因此,谯氏家族才能辈辈出人才,代代永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