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实汉武帝只在表面承认了儒家的社会地位

2020-07-11 汉武帝表面承认了儒家的社会地位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在汉武帝时期提出来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却只是在表面承认了儒家的社会地位,但在实际的政治运作过程中,儒家依然不受待见,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汉元帝时期,儒家才真正在政治上崛起。如果说秦朝政治是法家为主导思想,那么汉朝政治主导思想就是由法家到儒家的演变过程。

我们常说汉承秦制,但实际上,汉朝只是将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度保留了下来,但是汉朝也对自己的官僚制度做了本土化的调整,其中调整最大的就是三公中丞相的地位。

汉朝的丞相中,最著名的就是汉初的萧何。萧何在帮助汉高祖刘邦,建立大汉王朝后,被委以重任。在刘邦死后,还辅佐了刘邦的继任者汉惠帝一段时间,可谓是位极人臣。

不过纵观整个汉朝时期,大部分的丞相都很憋屈,甚至有不少丞相都不得善终。

西汉在武帝时期产生了内外朝制度。就是将当时中央行政机构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皇帝近侧的内朝,内朝官员官位普遍不高,但却负责检阅筛选奏章,有直接向皇帝献策的权力,并且负责传递皇帝的决策;另一部分就是原本三公所代表的外朝,武帝将三公,尤其是丞相的权力大大削弱,将决策权交给了内朝,而外朝仅保留了执行权。

后来到了汉昭帝、汉宣帝时期,丞相连执行权都没了。丞相,成了一个调节德运风水的职位。

武帝时期,采取了董仲舒的献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使得原本在秦朝备受打压的儒家,开始走上了政治前台。

不过在这个时期,虽然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八个字掷地有声,让我们觉得儒家终于开始成为国家正统思想,其他学说真的被罢黜了,但其实完全不是这样的。此时的儒家只是在名义上走向了前台,但还不是事实上的主流学派,在政治上不是主导力量。儒家真正成为国家主流,还要等到汉元帝时期。

汉武帝时期,推崇的其实是和秦始皇一样的法家。汉武帝与秦始皇一样追求中央集权,他也与秦始皇做出了同样的选择,不过他吸取了秦始皇的教训,手段比秦始皇更加高明,也更加隐蔽,他的做法是:为法家穿上了儒家的外衣。

汉武帝一方面在全国各地推举贤良与孝廉,提高儒者的地位,另一方面却又重用一大批法家官僚——酷吏。

武帝时期共十三位丞相,只有公孙弘一人顺利度过他的职业生涯,在丞相位置上寿终正寝,其他人下场都很惨,要么被免职,要么被斩首。

公孙弘非常明白,一直努力强化中央集权的汉武帝需要一个怎样的丞相,所以他秉持着无为理念行事,他在任期间,就是请贤论事和供养门客,其余什么也不做。而他之所以从那么多的官吏中脱颖而出,主要得益于他儒生的身份和他的名声。

而所谓的酷吏,是指执法时不掺杂私情,忠于国家法律,无条件服从皇帝命令的官吏。史记中《酷吏列传》记载了11人的传记,而其中10人来自汉武帝时期。

张汤作为武帝时期酷吏的代表人物,他在担任的是廷尉,就是当时的司法部长时,先后审理了淮南王、横山王、江都王的谋反案。

汉朝由于实行的是郡县与分封并行的郡国制,中央可以管辖郡县,但无法干涉诸侯王的事情。追求中央集权的汉武帝,一生都在致力于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因此被武帝提拔,以执法严明著称的张汤,对这些诸侯王肯定不会手软。

这些诸侯王,最后全部被他逼得自杀。让朝廷可以收回了他们的封国,将国改为郡。在这之后,张汤升任三公之一的御史大夫,与他同朝任丞相的是李蔡,他比前面说到的公孙弘还要没有作为,因此行政大权实际全部集中在了张汤手中。

最终得罪了太多人的张汤也没有善终,他被人诬陷出卖情报给商人以牟取私利。不得不满怀冤屈自尽身亡。张汤死后,法家出身的酷吏依然层出不穷。

武帝之后的汉昭帝、汉宣帝时期,虽然法家官吏依然是当时政治的主导力量,但是儒家在这个时期的社会地位已经越来越高了。

在著名的盐铁会议上,就是汉昭帝时组织召开的一次讨论国家现行政策的辩论大会,当时被推举的儒生代表,甚至可以与担任御史大夫的桑弘羊展开激烈辩论,并公开批判他经济政策的错误性,可见儒生们相比之前有了很大的参政议政权。

但是直到汉元帝登基,他执政时期任用了一大批儒家官僚,这时儒家才终于真正走上历史舞台。

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生的地位越来越高,精通儒家经典,就意味着打开了升官、参与朝政的大门。于是儒生对政治的影响越来越大。

古人相信,天上是有神仙管理着人间的事情,可是神仙既不会说话,也没有一个形象。于是他们觉得,天上的日月星辰的变动,应该就是神仙们的意思吧。于是就把各种天文现象当作是神仙对人间的指示,天有灾祸,应该就是上天对人的警示。

当时三公职责之一就是调和阴阳,所谓的“调和阴阳”,当出现地震、干旱、洪涝等等反常的自然现象都是天命更改的暗示,也就是阴阳不和谐了。所以必须在出现这些现象之前,加以调和,这就是所谓的调和阴阳。西汉中后期,这一工作就是交给丞相负责。

如有灾异出现,首要原因就是阴阳失调,是三公的失职,轻则降低薪水,或者辞职,重则自杀谢罪。结果在当时,常常因为异常气象导致朝廷人事的变化。

儒生们也通过谈论礼制来影响政治。如果说议论灾异受命,是为了警示,与之相似的谈论礼制,提倡礼乐,则是为了对上天表示感谢。

礼乐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汉武帝时期的礼乐讲究排场,极为铺张。昭帝、宣帝时期的礼乐更多的是为了安抚百姓,礼乐的目的在于约束人们的行为。而到了元帝和成帝时期,儒生依据古代经典,开始讲究道义,注重民间习俗的改革。着眼于民间,儒生通过强调礼乐的不同作用而影响政治。

武帝时期,虽然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是儒家并没有取得实际的政治主导权,武帝尊崇的依然还是法家思想,从他重用酷吏张汤就可以看出来。

汉武帝之后,儒家的地位不断提高,最后直到汉元帝时期,儒家才真正走上历史舞台,这个时期的儒生,主要通过谈论灾异和礼制来影响政治。汉儒喜欢谈论灾异主要目的在于防止人君失德。

秦始皇和汉武帝所行如出一辙,但是结果却迥然不同,秦始皇统一思想是告诉人民不许读书,手段是刑法,而汉武帝统一思想是告诉人们读哪一种书,手段是利诱。汉武帝将儒学和做官联系了起来,成功的实现了思想上的统一。

上一篇 : 陆游写的一首读书诗赏析,年迈五十三岁的陆游也不忘读书
下一篇 : 汉武帝发布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个政策目的何在?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为您推荐

热门搜索
back_img
back_img
功能直达
分享
反馈
热门应用
实用工具
好工具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