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三国时候西凉军始源于哪里?凉州又是现在的哪

2020-07-15 三国时候的西凉是什么地方 西凉军 西凉

银甲长枪,狮盔兽带,英俊年轻的将军跨坐在雪白骏马之上,身后是排山倒海般的铁甲骑兵。他们高呼口号,杀向正在渡河的敌军。对面的大将看见如银河泻地的铁骑,竟坐在凳子上不知如何是好。乱军之中,铁骑左冲右突,直指敌方首领。

千钧一发之际,一群牛羊牲畜闯入了战场,这才挡住了骑兵们的铁蹄。在另一边,残存的部队撤回河流的另一边,死里逃生。但连同首领在内,人人心有余悸。这一位大将,就是正在西征途中的曹操,曹孟德。而对面的铁骑,便是马超所亲自率领的西凉骑兵。

一、西北大漠,缘起之地

不论在三国志还是三国演义中,在当时,西凉一地的骑兵战斗力之强都是毋庸置疑的。那么这支骑兵在历史上究竟是怎么样的呢?为什么在三国之后便几乎再没有听闻他们的大名?今天就与大家回到大漠孤烟的西凉一探究竟。

凉州,是汉代设立的十三刺史部之一,它位于今日的甘肃、宁夏一带。此地虽在西汉便纳入中原王朝的统治,但其主要的居民一直都是氐族人、羌族人。塞外民族的战斗自然不言而喻。此外,这里多产良马,使得这里成为了优秀的骑兵兵源地。在东汉中期的记载中,有关于此地骑兵骠勇的记载。"今虏皆马骑,日行数百,来如风雨,去如绝弦",如风雨又如离弦之箭,足可见其马匹速度之快。而西凉军,也正因此才具备了傲视群雄的战力。

提到汉末三国的西凉军,大家肯定首先想到的是马超。但要追溯其源起,就不得不先谈及另一个为人唾骂的名字:董卓。

董卓几乎一手打造了这个割据一方的"西凉骑兵"。出生在西凉的他,年轻时好行侠仗义,与当地的羌人首领来往密切。后来又镇压过当地的叛乱,可谓与凉州一地的居民打过很多交道。深谙马背民族战斗力的他,招募了不少羌人、匈奴人等塞外居民进入自己的部队,构建起强大的骑兵力量。董卓入京时带去的三千兵马,正是这样一支队伍。他们之中既有长期戍边的凉州汉人步兵、也有西域马背民族组成的骑兵。

在三国志的郑浑传中提到:当时天下的勇士,也就是并州人、凉州人、匈奴人、湟中人和西羌人的。在把持朝政后,董卓诱使并州刺史丁原的旧部前来投奔。这个人就是他最器重的武将:吕布。丁原死后,并州大部分兵马被董卓所并。将天下精兵大半纳入麾下的董卓,便有了把控东汉朝政最硬的资本。

可惜的是,董卓的暴政和纵容使得这支部队军纪涣散,最后渐渐走向衰颓。在他死后,麾下的西凉势力也四分五裂。吕布和并州军的部队大多脱离。原本的西凉军则分为董卓系和非董卓系两派。董卓系由其旧部李傕、郭汜、樊稠带领,非董卓系则由韩遂、马腾率领。

二、分崩离析,败于离间

就在董卓死去的公元192年,那支足以匹敌关东联军的西凉军失去了向心力。在凉州,马腾组建了凉州义军。而李傕、郭汜、樊稠则聚众十万控制关中一地。为阻止李傕及其部下的暴虐之行,在194年,马腾与韩遂一起受命率领西凉义军前往长安。

随后,他带领的西凉义军和李傕的西凉军打了一场,遗憾落败。悻悻回到凉州之后,他便依据与先前交战的经验,潜心训练部队,成为了西北地区不可忽视的军事力量。在李傕、郭汜被诛杀后,马家西凉军成了西凉军的末支。

这支马家西凉军的高光时刻,发生在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当时曹操西征,马超与韩遂组成联军,率领着这支以骑兵为核心的西凉军抵抗曹魏。在当时,魏军诸将十分畏惧马家军的长矛。他们在讨论战术的时候,甚至直言"关西兵强,习长矛,非精选前锋,则不可以当也"。这么看来,当时西凉兵的战法,或许与马其顿方阵有异曲同工之妙。

面对如此突击,魏军一度难以应付。见如此情形,曹操甚至不放心曹仁指挥,转为亲自上阵。而在三国演义中,马超杀得曹操再次上演了"割须弃袍"的情节。

不过与前辈们一样,这支西凉军也败在了战场以外的地方。由于曹操的离间计,使得马超与韩遂反目成仇。西凉军的战斗力就此大打折扣,并最终失利,丢失了西凉要地。这也不是西凉军第一次吃了内部纷争的亏了。论单支部队的战斗力,当时的西凉军无人能望其项背。但是,内部不合、互不为谋,让他们难以组织起有效的集团作战。

失去了凉州的马超带领仅剩的西凉军,先是投奔张鲁,最后来到了占据西蜀的刘备帐下,被封为五虎将军之一。此后,这部分西凉军作为蜀汉军队的一部分,参与了蜀汉的诸多军事行动。如马超率兵君临成都城下,逼得刘璋投降。在汉中之战时,马超也凭借着自己在凉州边陲的威望,策动了七万氐族人响应刘备的行动,牵制住曹军的主力。

三、西凉铁骑,皮甲上身

在兵种的详细配置上,更有人说马超带来的西凉铁骑是当时为数不多的重骑兵。到底西凉军是一支怎么样的骑兵呢?是不是类似西欧中世纪时那种通体铁甲的重装骑兵呢?也许通过史籍和考古出土文物,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对于重骑兵的定义,有人认为取决于作战任务、有人认为取决于其攻击方式。在这里,我们取前者,即由其装备来决定,特别是马匹的防具。在通常的印象中,重骑兵的一大特点在于:马匹也会披上铠甲,从而无所畏惧地冲锋陷阵。那么东汉至三国时代,有没有这种给马用的防具呢?答案是肯定的,不过或许与大家的想象有些出入。

曹操在《军令策》中,曾写到:"袁本初铠万领,吾大铠二十领。本初马铠三百具,吾不能有十具"。由此,来证明了他与袁绍之间实力的差距。也可看出,当时的马匹已经有防具,但是产量不高。这些足以证明,东汉时候已经有了专门提供给马匹用的防具。只是很可惜,这些防具未必是小说里的闪亮亮的铁甲,而更有可能是皮甲。

那么,西凉骑兵是否就如演义中所说的那样挥舞着长枪冲向敌军呢?也未必。首先,骑兵如果要用长兵器冲入敌阵缠斗,需要良好的马鞍和马镫来保持稳定。特别是需要高桥马鞍以及双马蹬。在曹魏时期虽然已经有了高桥马鞍和马镫,但双马蹬却未必出现在此时。

因为现今双马镫普遍装备是在公元4世纪晋朝的时候了。此外,在现今已发掘的汉墓中出土的马镫多为单只,而非成双。虽然单只的马镫虽然有利于骑兵上马,但还不能满足士兵在马上作战的需求。

加之正史中西凉骑兵对曹军的战例也有所描写。马超率领步骑突袭时,是一边冲锋一边在放箭,以至于"箭如雨下"的。说明当时西凉骑兵的主要作战方式很可能还是以骑射和骚扰为主,而不是骑马长时间缠斗。当然,也不是说没了马具就不能马上作战,但是这对于骑手的技术要求非常严苛。一支军队里能做到这一点的,大多不是精锐便是将领了。.

大江东去,千古风流。三国时代结束后,"凉州"也不再作为西北大漠的代称,"西凉军"也随之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不过,该地区至宋朝,乃至现在都是重要的良马产地。从这个角度而言,"西凉骑兵"又并非完全销声匿迹。

同时,随着历史进程的发展,昔日塞外的西域,也渐渐融入到了中原王朝的文明当中。当我们现在回首古人的时空观念,彼时的"边陲"之地,已然成为了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中的一部分。这些塞外的风情,在丝绸之路的声声驼铃中,流淌进了属于每一位华夏儿女的历史记忆中。

上一篇 : 西凉军有多强?三国里他们强到让曹操割须弃袍,狼狈逃窜
下一篇 : 董卓的西凉军有多少人呢?他的西凉军虽然人数不多但是十分强大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为您推荐

热门搜索
back_img
back_img
功能直达
分享
反馈
热门应用
实用工具
好工具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