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大宋第四位皇帝宋仁宗是昏君还是明君?

2020-08-11 宋朝 宋仁宗是昏君还是明君 宋仁宗是昏君吗

大宋第四位皇帝宋仁宗是昏君还是明君?

俗话说,人嘴两张皮,正说反说都有理。实则只是因为每个人所占的角度不同,从个人修养而言,仁宗的确是无可挑剔,对敢于直言进谏的臣子,但凡说的有理的,绝不怪罪,并大力提拔。

历史上流传最广的一件是仁宗的宠妃张氏希望其提拔自己的父亲王尧封,被当时的台谏官包拯得知后,遭到严厉拒绝,说的慷慨激昂处,甚至连唾沫都喷到了仁宗脸上,他保持着一个高知分子的修养,一点儿没生气,甚至跑到张氏面前才生气地把口水擦掉,这样一来,张氏也知道这件事没戏,再也不提了。

宋仁宗赵祯,是大宋的第四任皇帝 , 在中国四百多位皇帝中,其实历来就是一枚史家研究的遗珠。因为他一生中规中矩,除了宅心仁厚之外,似乎实在乏善可陈。诚然,这个十来岁就坐上皇位,一生都没有离开过汴梁城的大宋皇帝 ,在政治、军事上鲜有建树。但是他厚待文人,清明政治、开化思想,极大的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

一、文化繁荣,人才辈出——“朗读背诵天团”的诞生

宋仁宗朝诗歌可以作为一个转折阶段,从唐朝的讲究对仗工整律诗逐渐确立为更清新飘逸的宋词的一个重要过渡阶段,唐朝的诗歌大多豪放不羁,而宋词更为阴柔,所以也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女词人,如李清照、朱淑贞等。

宋仁宗对文化较为开明的态度,以及对文人丰厚的待遇,对诗词尺度的宽容,都逐步奠定了宋词打破形式束缚,更自由的表达自我思想感情的基础。让宋代诗人逐步发掘诗歌思想之新、义理之妙,形成了诗词尚意的局面。

由此也使得宋代的词学发展到了巅峰,宋朝文学的繁荣,在中华诗词的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为文化长河中一颗耀眼的星,有名的文人更是数不胜数,如:周邦彦、晏孰、梅尧臣、苏舜钦、范仲淹、柳永、张先、韩琦、蔡襄、黄庭坚、王安石、欧阳修、曾巩、苏轼、苏洵、苏辙……他们的留下的千古遗篇是中国的文化宝库。

二、言事不避,台谏之风

中国的文人历来具有较高的地位,但真正文人获得实权的时代是在宋朝,文人们被捧到了空前的高处,仁宗天下之主,就是这个天下的老板,这个老板最成功的一点就是你说啥都给你机会,这样一来,通过不断地听取意见,获得了更多真实有效的信息。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宋仁宗朝更改完善了台谏官的选拔方式,让更多的文人在进谏的同时有了底气,也有了庇护,极大的提高了文人参政议政的水平和能力。

而选拔方式主要分为以下五种:

1.皇帝亲擢

实际上就是皇帝亲自挑选,分为商拟、直除二种方式。商拟就是在仁宗确定谏官人选后经和宰相商量后正式确立,历史上有名的谏官梁适就是如此。“他日宰相拟梁迪提点刑狱”帝曰:’姑留之,俟谏官有阙,可用也’。遂拜右正言”

“直除”亦称特授。是皇帝不经程序直付中书除授某人为谏官,何邦任命就是如此。皇帝亲擢是仁宗时代选拔台谏官的主要方式,

2. 两制推荐台谏

也就是说两府推荐人选不得任台谏官,‚如“近时选谏官、御史‚凡执政之臣尝所荐者‚皆不与选‚‚。

3.谏官从自己的下属中推荐合适人选。

4.谏官之间可以互相举荐。

可以说宋朝的台谏制度发展已经为后世打好了底子,涌现了敢触逆鳞的正直谏官,推动了宋朝政治的清明。

究其原因,倒不是因为宋朝人艺高人胆大,都敢于不要命的“死谏”,而是因为其台谏官的监察权与弹劾权是受到庇护的,对君权与执政团队的行政权构成强有力的制衡,在宋朝几乎没有因为进谏而丢掉小命的官员。这是宋仁宗对于清明朝廷风气所作出的突出贡献。

三、政治上的曙光一现——“庆历新政”

天圣八年,即公元1030年, 这一年录取的人有欧阳修、 石介、蔡襄、田况等,这些人都是后来为宋朝做出突出贡献的臣子 。而此时的仁宗也不过刚满二十岁,在前期几乎都由刘太后把持朝政,政治手段还非常不成熟,但此时已经可以看出这位皇帝慧眼识珠的能力。

但是比起这些后来在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文人而言,仁宗对一个名叫王拱寿的青年才俊更是青睐有加。他亲自为他更名为“王拱辰”。或许很多人对这个名字并不熟悉,但他其实是庆历新政的核心成员之一。

在与契丹签订檀渊之盟后,宋朝获得了短暂的和平发展时期,大部分人认为宋朝国库充足,认为庆历年间大有盛世气象,但实则是虚有其表,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从军备实力而言,数量上看,与太祖时期相比,从66万到126万,看似已经有了成倍的增长,然而战斗力却愈发薄弱。

而吏治方面,高度重视科举取士,甚至有重文轻武的倾向,从上而下,读书的风气日盛,朝廷为了妥善的安排这些读书人,设置了许多职位,存在下设很多不必要的官职甚至重复设职的情况,也就是所谓的“冗官”,并且每年还需要缴纳大量的岁币之外,即便是在充盈的国库,承担起来也有巨大的负担。

这基本算是庆历新政的一个背景,庆历三年,吕夷简病倒退位,宰相之位空缺。此时的宋仁宗已经三十三岁,同样意识到了朝廷内忧外患的局面,意识到这是一个改革的好时机,于是任用范仲淹、富弼等人,让他们想办法改革当前局面。 范仲淹、富弼二人很快行动起来,随即提出了十项改革主张。

欧阳修等谏官也坐不住了,纷纷上书表达自己的意见。宋仁宗对其中的内容大都批准,并随后实施, “庆历新政”就此迅速展开。

庆历新政改革涉及到方方面面,但其核心在于范仲淹、 富弼二人提出的主张,简单来说就是为削减开支做了一系列事:

1. 官员考核政绩,不合格的统统下岗;

2. 打破恩荫制度,为防止权贵子弟垄断要职,给高级官员推荐自家子弟入仕同样设置了门槛。

3. 对科举制度进行更正和完善。

这些条例由于针对性较强,立竿见影,很快宋朝的三冗局面有所改善,人民也喜闻乐见,欢呼新政的产生。然而,新政很快就受到了另外一群人的攻击。

凡改革必有人做出牺牲,所以这些新政很快动了另外一些人的奶酪。那就是与改革派针锋相对的另一派势力——保守派。

其中一个代表人物叫夏竦, 作为一个官至二品的朝廷大员,是朝廷这个大企业的高级管理了,曾做过镇守西北的主帅。宰相吕夷简病退时,这哥们认为自己是下一届宰相,绝对板上钉钉,万万没想到半路杀出个欧阳修,以欧阳修为首的一批人批评他的作风问题,让他赔了夫人又折兵。宰相位置飞了不说,连枢密使的职位也丢了。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夏竦很快嗅到了报仇的味道,他借着改革的名义大肆攻击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等人结党营私,维护保守派的利益,并勾结朝臣,试图将他们赶下台,逐出朝廷。而此时的宋仁宗在这里场改革当中,前怕狼、后怕虎,殚于保守势力的强大,次年,不得不撤销庆历新政。

四、积弱积贫的军事力量

宋朝太祖赵匡胤本为武将出身,“黄袍加身”摇身一变成为宋朝开国皇帝,有了自己的前车之鉴,所以宋朝对于武将可谓严防死守,希望武将中心征收边疆,可是有大肆打压武将的权力,甚至形成了严重的重文轻武的局面。

为了避免武将势力膨胀危害到中央皇权的统治,又沿袭了唐朝宦官监军牵制武将的陋习,进一步削弱了军队的凝聚力。

所以,宋仁宗时期的军事并没有太大的改善,只是沿袭前人的体制。

他在位的期间最主要的矛盾就是和西夏的几场战争,都是有西夏先挑起并主动进攻,夏景宗李元昊即位,这哥们比起他老爹李德明而言,要好战的多,大权在握之后不久就改变其父夏太宗李德明国策,展开宋夏战争。虽然宋朝的军事作战水平实在不敢恭维,延州、定川、好水川皆有失误。但是总体而言,宋朝国力较西夏而言,还是强大很多。

最重要的原因是,宋朝有钱就是任性,西夏打到最后,国立已经亏空的不行了,只好向宋朝退让,最后两国和谈:夏同意尊宋为帝,并向宋俯首称臣,以此为条件,要求宋朝每年赐予西夏银五万两、茶二万斤、绢十三万匹,这便是“庆历和议”,这次的商谈之后,宋和西夏进水不犯河水,半个世纪内,双方和平共处。

虽然看起来宋朝有失大国颜面,但在战斗力不强的情况下,为国家赢得安定,通过经济上的一时肉痛,获得经济、文化发展的机会也不失为一件好事,毕竟作为皇帝而言,让百姓生活在生活在战乱之中绝非益事。当然,长远来看,这种安定确实是暂时的。

另外一点是,宋仁宗之所以被称为百事不会,只会做官家,就是因为他知人善用,狄青等人就是仁宗时代的勇猛武将。皇祐四年(1052年),侬智高带领军队攻打宋朝,军队甚至到达广西、广东等地。仁宗派余靖、狄青南下出征。皇祐五年,狄青夜袭昆仑关,与侬智高在归仁铺大战,大胜。第二年,侬智高大理国去世,叛乱平定。

但是知人善用的仁宗仍然有翻车的时候。

在军事上,宋仁宗被广为诟病的山遇惟亮被元昊射死一事。

西夏大庆二年七月,李元昊认为西夏已有实力与宋朝抗衡,提出称帝。山遇惟亮是西夏的军政大臣,他认为西夏的经济太过于依赖于宋朝,如果就此称帝,恐怕会得罪宋朝,此事万万不可。

山遇惟亮是李元昊的叔父,除了他之外,李元昊还有一个叔父是山遇惟永,是山遇惟亮的亲弟弟,都是辅佐元昊的心腹重臣,但因为这一事,两人有了分歧,李元昊认为山遇惟亮不肯臣服于自己,遂动杀心。

但殚于各方势力,不能直接下手,只能暗命山遇弟惟序自首,并故意污蔑其兄谋反。山遇惟序不忍心看自己的亲哥哥被害死,于是私下泄露给了山遇惟亮。

山遇惟亮知道自己难以保全,万般无奈之下,只好带着妻、子共二十三人投奔大宋,李元昊得知后一路追击,穷追不舍,此种情况下,宋朝如果可以利用此次机会,凭借山遇兄弟的军事实力加之对西夏地形的熟悉程度,在后来与西夏的战争当中,恐怕不至于连连败退。

然而,仁宗以不知山遇惟亮是否真降,又担心惹恼李元昊的理由,就控制住山遇惟亮并将其遣送回西夏,最终被李元昊乱箭射死。

五、仁宗之仁者仁心

尽管历史上对于仁宗的评价至今也难以统一,甚至于对其评价分别置于两个极端上的也大有人在,我们总是通过只言片语去了解历史人物,确实难以知道全貌,但是有一点是在时间河流的冲刷中难以磨灭的,那便是仁宗之“仁”,可以说:“为君者,止于仁。”是对宋仁宗最好的评价了。

一个高高在上的皇帝,为了不让下人受罚甘愿忍渴。

一个山珍海味的万民之主,怕日夜宰杀羔羊而甘愿忍饥。

宋仁宗的“仁”是渗透于他的生命之中的,温良者,仁之本也。虽然看似宋仁宗在为时无所作为,但思想的繁荣、民智的开化、读书人地位的提高、宋词的兴盛等都为了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这其中,宋仁宗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正如仁宗所言:“埋躯祗见空遗冢,何处将身示后人。唯有吾师金骨在,曾经百炼色长新。”

上一篇 : 宋仁宗是昏君还是明君?他“明”在什么地方又“昏”在什么地方呢
下一篇 : 宋仁宗是昏君还是明君?看看他治理的国家是什么样就清楚了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为您推荐

热门搜索
back_img
back_img
功能直达
分享
反馈
热门应用
实用工具
好工具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