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晋文公为何火烧介子推?晋文公为何要逼介子推出来

2020-08-13 晋文公火烧介子推 晋文公和介子推的故事 春秋

重耳就是大名鼎鼎的晋文公,是各个春秋五霸版本中都公认的霸主,他的一生可以是传奇的一生。

介子推割股奉君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来看介子推和晋文公的故事,春秋时期晋国发生内乱,太子申生被陷害致死,公子重耳(后来晋文公)出逃晋国,介子推是一直追随重耳的人,在重耳逃亡的19年里,介子推始终不离不弃,重耳因为被人追杀,经常食不果腹。

据《韩诗外传》记载,重耳在卫国期间,他的随从偷走了他的粮食,重耳只能去要饭,但是并没有人给他,重耳饥饿难耐差点饿昏过去,为了让重耳活命,介子推就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用野菜熬成肉汤给重耳喝。

重耳喝了介子推做的汤后保住了性命,当得知真相后,十分感动,并且说一旦做了国君,一定会好好报答介子推的救命之恩。

经过艰苦的逃亡生涯后,重耳被晋国迎回,变成了晋文公,晋文公开始赏赐那些随他出亡的群臣,介子推没有主动前去求赏赐,晋文公也没有赏赐介子推。

晋文公是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君主,按照道理来说应该不是一个记性很差的人,对于始终追随自己的介子推怎么会忘记赏赐呢?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敢问啊!

介子推因为别人向晋文公请赏赐而隐居深山

介子推当时是很生气的,介子推生气的不是晋文公没有赏赐他,而是生气那些主动请赏的人,至于介子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脑回路,纵横表示,我更不知道,更不敢问啊!

在《左传》中记载《介子推不言禄》这一处给予了思维上的解读,我是硬读了半天才读懂介子推的意思,实在是伤脑筋。

介子推没有去请求赏赐是因为介子推认为晋文公只是得到了他应该得到的,晋献公9个儿子,8个都死了,就剩下晋文公,所以晋文公能够继承晋国国君是上天注定的,而不是他们这些追随者帮助的。

相反,他认为那些同他一样的追随者前去主动请赏是一种无耻的行为,并且认为自己难以同他们同朝为官。

然后他的母亲对他说,你不去求赏就这样默默无闻的死了,图啥勒?

介子推说,明知道这样做不对,我还去求赏,那更是罪上加罪,我已经抱怨过这些人了,就更没有资格享受赏赐了,因此和其母亲隐居到深山了。

介子推为了追求个人模范的极致,在帮助了晋文公后,选择了退隐,很有名士风范,也符合春秋时期的作风,比如范蠡在帮助勾践复国后就选择了隐退。

晋文公为何不惜烧山也要逼介子推出来

介子推受到后来历代文人墨客的推崇,介子推的言行也被当作有骨气的代表,介子推的行为可以说达到了个人模范的极致。

后世儒家为了宣传忠君思想,将介子推评价为“忠君之典范”实在是一种嘲讽,介子推在标榜自己神圣人格的时候,让晋文公背负忘恩负义之名,让同僚身陷沽名钓誉之恶。

当晋文公知道介子推这件事后,为了表现自己不是忘恩负义之人,立马开始去寻找介子推,得知介子推隐入深山后,听信“小人”的谗言用放火烧山的策略逼介子推出来。

你看古代人多会玩,大王要赏赐给臣子,臣子为了不受赏赐,宁愿在山里和老母亲被烧死也不愿意出来,多耿直。

其实晋文公已经到了不放火不行的地步,一个君主如果背上忘恩负义的名声,对于以后的“君途”的发展势必不利,所以他必须修正这个错误,必须要介子推接受功名利禄。

然而,介子推已经一再表明,自己是不会食言的人,既然已经表明不再接受赏赐,就一定不会接受,如果接受的话,他的人设就崩塌了。

实际上标榜介子推的个人品德完全不必用如此极端的方式,个人的形象重要,还是君王的形象重要;个人的言行重要,还是母亲的生命重要,介子推实际上已经将晋文公和母亲都逼上了绝路。

历史上关于介子推记载的资料很少,所以后人难免会自行添加资料,有人写晋文公放火烧山后发现介子推抱树而死,里面题了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用这句话以死谏的方式告诉晋文公要做一个好君王,实际纯粹是扯淡,春秋时期的诗词基本就是《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那样的。

而七言八句的七律是在南北朝的时候才出现的,春秋战国时期肯定不会出现那首所谓的血书的。


上一篇 : 万历不上朝的真正原因在哪 专家打开他的棺木后知晓了答案
下一篇 : 介子推隐居之后,晋文公欲报恩火烧介子推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为您推荐

热门搜索
back_img
back_img
功能直达
分享
反馈
热门应用
实用工具
好工具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