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历史上,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编纂史书是中国的一大特色。这种对历史的崇敬,在其他国家是很是稀有的。
《资治通鉴》在众多史册中始终闪耀着其特有的光线,获得许多名家推崇。这本书司马光泯灭了整整十九年的时间,成就了他的人生,也为后世留下了瑰宝。
《资治通鉴》中的一个“通”字就展示了其庞大的事情量。周朝晚期到五代止,1362年的历史汇于一册,司马光更多是依靠自己的气力。
编到秦朝死亡时,司马光呈给宋英宗赵曙预览。宋英宗大悦,连忙给司马光特批了个事情室(专门书局),设置仕宦,作为助手。
劳动获得高度认可,司马光动力无限。无论到那里,哪怕是辞官离京,也都带着书局的人,让事情室始终保持营业状态。
19年的跨度中,司马光履历了两个朝代(他一生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人生也发生过很大变化。宋英宗在时,他担任龙图阁直学士的职位。这官位看起来文雅,实际上是"加官""贴职",一种虚衔,相当于荣誉称呼。
宋英宗去世后,宋神宗赵顼继续皇位。在欧阳修的举荐下,司马光从龙图阁直学士升任至翰林学士。同是学士,这个可纷歧样,翰林学士是天子的秘书处和顾问官员,在唐朝时那是频出宰相的好地方。
很快司马光升到了御史中丞,正四品的实职。看中司马光的才气,宋神宗又想让他担任枢密副使(相当于国务院副总理),但司马光以专业差池口,自己没干过财政,也没有领兵接触的履历婉辞了这个美差。
此时宋神宗找来王安石举行变法。王安石变法,不仅改变了历史,一定水平上也成就了一部旷世巨著《资治通鉴》。
其实一开始司马光对王安石的变法并没有体现出强烈不满,虽然他们的思想和主张有所差别。好比,王安石主张开源,司马光提倡节省,但司马光并没有在公然场所持阻挡意见,甚至王安石因变法遭弹劾时,司马光还出头调停。
直到王安石发表“青苗法”,司马光才予以正面回手,他以为县官靠权柄放钱收息,要比平民放贷收息危害更大。为这事,二人关系弄得很是紧张。
1071年,挚友范镇因数次上疏阻挡新法,指斥王安石以喜怒为赏罚,反遭王安石诏书痛骂。范镇一怒之下,撸了自己的户部侍郎官职,致仕退休了。
司马光越发恼怒、失望了,他退回洛阳,不再公然谈论政事,一心编纂《资治通鉴》。
此时司马光才52岁,对于想要做一番政绩的人来说,是最富有精神的一段时光。但司马光今后15年忘顾左右,潜心著书,在另一个领域缔造了人生巅峰。
1084年,司马光66岁,大功告成,《资治通鉴》全部修完。宋神宗看到司马光呈上的书稿后,以为这本书不仅“有鉴于往事”,而且“以资于治道”,欣然题写“资治通鉴”四个大字,以为书名,而且在编首尾都盖上了天子的睿思殿图章。
司马光呕心沥血的《资治通鉴》较其他史书有所差别,它不仅纪录了历史,也记载了许多司马光本人对政事的119篇史论。
因此,《资治通鉴》并不是一本简朴先容权谋的书籍,而是一本涉及到政治、军事、外交、经济、文化,以及对历史人物评价,笼罩面很是广泛的书籍。
《资治通鉴》既是史书,更是一本处世为事的教科书。我们透过天子任官用人、信赏刑罚、纳谏悔改,大臣如那边好跟君王的关系,以及司马光的史论,一定能从中意会到许多有用的工具。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与司马迁的《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所谓“史学两司马”。
但《资治通鉴》究竟是古文,读起来有些吃力,最好的措施就是和译文对照看。今天跟大家推荐的就是一套完整无删减译文《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