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儒家思想,掌控中国2000多年,深深扎根在我们每个人的集体无意识中。今天来看这些老祖宗,不必全盘接受,但能用于了解自己的文化,清楚自己的根基。
孟子出生于邹鲁交界的凫村一户普通人家。其父孟孙激,字子宜,是家道破落的鲁国三桓之一孟孙氏的后裔。他善良而怯懦,读书不少,却难入仕途。只在一富商颜崇义家做帐房,颇得主人赏识。
其母娘家姓仉,鲁国名门之一。她自幼多才多艺,但因早年丧母,父亲常年在外做官,继母百般刁钻,很少享福,却磨练了韧性。
孟子有幸得如此一母。她自胎中有儿便对其进行胎教。为使未来孩子心胸豁达,视野广阔,她不畏艰难,千里跋涉。后于途中车上生下孩子,因为生在车上,而取名孟轲,字子舆。
从小,母亲就为小孟轲讲经论史。可惜孟父很早就被人打死。剩下孤儿寡母,艰难度日。
书中主要内容:
三迁教子
在颜崇义的资助下,孟母得以二迁三处。具体如下:
凫村西一片荒冢,自由聪慧的孟轲在此将殡葬筑埋活动学得惟妙惟肖。于是孟母一迁至庙户营,这是一座大集镇,孟轲成天学的是商贾气息,小奴才样。于是孟母再迁至因利渠畔---一所学官旁,在此孟轲度过了第七个生日。
断机观猎
住在学官旁,当然能学会读书。孟轲天性聪颖,在窗外学得比窗内的学生好。幸亏先生也豁达,知道他的事后,便让他坐在室内旁听,于是他成了年纪最小,年纪最小成绩最好的学生。
天生孩子王的他,身边总有一群年纪大却服他的人,一起玩游戏,扮演大人在各种礼仪场合的样子。
孟轲渐渐长大,学堂里的内容已经不足够了,于是他开始骄傲自满,逃学逃课。孟母知后,很生气。一天,她剪断赖以为生的织布,使几个月的辛劳废于一旦,然后跟他晓以利害。
之后一次,孟母一表叔公孙玺来访,带孟子去打猎。公孙玺技艺高超,箭无虚发,能射中飞鸟一只眼,让孟轲折服。晚上,孟母又带他去看厨娘擀饼,那熟练的手法,快得让孟轲惊叹。于是他意识到:世间一切学无止境。
声震学宫
此后,孟子开始发奋图强,声震学宫。他常有一些主见与先生不同而高于先生,使老师难堪。幸亏老师不妒才,反而很高兴自己有如此高材学生。这时,外乡也不断有人来访寻求经验。孟母总是迎客不暇。
赴鲁游学
孟轲征得母亲同意,在颜崇义和公孙玺的支持下,赴鲁---孔子的故乡---求学。但是未能拜在孔子门下,因为孔子在他出生前一个世纪就去世了。
但是孔子的一个重要“传道”之儒家弟子---曾子,使当年孔子讲学的地方成为儒学圣地,并将他的学问思想传给了孔子嫡孙孔伋,字子思,这是儒家重要派系。
孟子决定受业于子思的门人。他闻听有一门生司徒品德高洁。但因身患佝偻病受人嗤笑而隐遁起来。孟子历经艰苦,找到了司徒,与其相处了一千个日夜。大有长进。孟子常使颜、公孙救济恩师。三年过去了,孟子学有所成,恩师送他再出去闯荡。
子思书院
当年孟子在司徒处学习,曾经在司马雄南的帮助下得以博览群书。现在孟子又来到他这里,与之畅谈理想。
他们商定办学堂事宜。颜、公孙承诺资助。但是孟子并不想一生执教,他想出仕从政,以实现“仁政”的政治理想。
一年半后,学堂落成,取名“子思书院”。
春游秋察
数百名学子慕名而来,良莠不齐。孟子通过春游秋察因地制宜来点化弟子。
因材施教
孟子准备出国,欲带两名弟子随行。他出人意料之外地选了万章和浩生不害。前者多学多才,但沉默寡言,令人敬而远之。后者思想异端,常对老师出言不逊。但孟子相信,“.…..非天生资质不同,是环境使心情变化。”其他一些大家看好的学生,孟子分别给她们分配了任务:品学兼优的乐正克需要博览群书;毛手毛脚的陈臻要学会绣花;而骄傲的公孙要练习不眨眼睛。结果万章变化最大,变得开朗而多问。还有乐正克变化也大。
“人性善”说
孟子名声渐渐远扬,简直成了全民的夫子。孟子认为“人性皆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人性,是孟子教授的新内容。他不失时机地对弟子进行点化,甚至教化了一些被视为无可救药的人,使其回归善性。
出国游齐
孟子43岁,听说齐威王广招天下游说之士,便决定去一展抱负。齐威王认为儒家思想有道理,却对仁政并不热衷。孟子在他那里并不受重用。
于是孟子广游交友,其中匡章值得一提。这是一名武将,别人都说他不孝。但孟子不觉得。匡母得罪了丈夫,匡父便杀了她,从此父子俩关系僵化,不得相见。匡将自己妻儿远驱,终身不要其供养以赎罪。后匡章抗秦获胜立功,孟子的处境有了改善。
拥楹而叹
威王、邹忌开始宣孟子上殿,或屈驾拜访,同孟子论证求教。他们谈论古人仅此而已。终不见仁政得以实施。公元前327年,孟母去世,孟子在鲁守丧三年。
三年后归来,齐国政局发生了巨变,矛盾重重。孟子准备离开。之后孟子在大梁、邹、鲁、滕等地停留。最后,重回大梁,在这里,孟子似乎要受到重用了。可命运不济,正当一切就要发生,年迈的梁惠王过世了。即位的襄王俗不成器。孟子又返齐。
心系万民,乐忧天下
在齐宣王眼里,孟子是疑难解答器,是字典,是百科全书---“以大事小,仁者风范”。孟子与其他思想家不一样,他既重农又重商,且比孔子娴于辞令。得到宣王赏识。
孟子认为“观察一个人,重点在眸子。”他在与齐宣王的交往中,孟子看到自己只不过是花瓶里的花。
最后几个小故事:
七十多岁的孟子,一次与宣王观看皇族子弟学射,见精彩处,孟子叹气。在宣王怂恿下,孟子讲解射道,并亲自露了一手,射无虚发。而后又辩比干剑,头头是道,学问甚深。
孟子除了始终难得真正的重用之外,还差点栽到一个人手里,这个人叫苟矢弗如。
苟矢弗如真是狗屎不如。他生得仪表堂堂,却狼心狗肺:色、绝、不孝、阴险。其“巧言令色”将孟子蒙蔽,一度钟爱他,上了当,几乎失去自己的著作。
孟子因此大受打击,也得到了深刻的教训。曾受到排挤的公孙丑在此事中立了大功。孟子有感而发,“巧言令色,鲜仁矣。”
辞卿欲归
孟子曾建议宣王退出攻打燕国计划,宣王不听。后来燕太子组织反攻,将齐军赶走,齐国大失脸面。之后,齐国在国际声势上每况愈下,内部也开始动荡。
孟子奏辞离去,宣王再三留不住,只得忍痛割爱。
回到家乡,孟子已经78岁。专心立书。每天睡3小时,生活一切从简。唯有博览群书。为著书立学而拖垮了身体。学术完成,最后他弹着七弦琴,卒然去世,85。
笔者感言
“丧家之犬”与“仙风道骨”
笔录下来,觉得孟子的确有摆设之嫌。他技艺高超,教学有方。可是四处游走,不得重用。最终著书立学而已。
不像老子那样能生活在自己的理想中。老子著书立学只是随手为之,不是人生主要任务。
这就是儒道的区别吧。
家教的重要性
从孟子的成长来看。发现家教真的很重要。孟母是个有决心有践行力的良母,她实施胎教,三迁,断机杼,带子观射等行为,仍然是现代妈妈们学习的榜样。
孟子由顽劣少年成长为教育圣人,实属不易。想来也是必然。因为一母利益三代。而孟子的教育方法: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实地考察针对性强的特点,不是孟母曾用于他的教育方法吗?
再者,孟子自己有着彻骨的成长经历,因此更加明白如何来教育他人。就如现在很多心理学家,都是自己亲历过苦难抑郁而成长起来的。
孟子的运气也很好,外向快乐,喜欢交友拜师的他,一路遇到良师。且一直有两个忠诚的赞助商相随。想不成功都难。
有良母、有性格、有运气、有经历,这些成就了圣人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