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董卓当时为什么能够进京?他一进京后朝廷的场面就失控了

2020-07-11 董卓为什么能够进京 董卓进京后场面就失控了

在《三国演义》的故事中,董卓就好像一包猛烈的炸药,把东汉的政权炸得支离破碎,也把自己在历史的舞台炸得灰飞烟灭。一个原本割据一方的地方军阀为何会突然能带兵进入朝廷中枢?一个残暴蛮横的强霸武夫为何会“过把瘾就死”地迅速消亡?我们在读三国这段历史的时候,更多的是把董卓当作一个插曲式的人物和故事在看,对于董卓的行为及背后的逻辑未及深思,所以,关于这段历史的真相和精彩没有得到更充分的呈现。

其实,只要我们更深入、更细致地去思考几个问题:1、董卓为什么能进京?2、董卓为什么会迅速败亡?3、这些故事背后的逻辑、推手和受益者是谁?那么,我们不难对东汉末年以及三国乱世的政治脉络有一个更清晰的认知,也会对原有的一些历史人物有一些主观认识上的改观。

历史,最大的意义其实是在于给人提供一个既定的思考环境而已,所以,阅读历史,必然是要带有自我的主见和思考去进行的,人云亦云的历史观是容易“食物中毒”的。我们对于历史的认知,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今天,老易就这样的一个问题,抛砖引玉地和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下这段模糊、混乱的历史。

董卓为什么能进京?

董卓进京的背后情况复杂

按照中国封建社会的权力结构来看,董卓当时是地方军阀的身份,属于帝国权力结构的下沉式基础,与中央组织机构是格格不入的,也是互为忌惮的。董卓进京,这是典型意义上的“以下乱上”,作为董卓当时的直接领导何进,即使再没有能力和水平,也不可能不清楚这背后的风险和后果的严重性。但为何何进依然宣董卓进京了呢?

任何历史事件都不应该是孤立因素作用的结果!所以,我们全面地了解清楚单一历史事件的背景、人物和逻辑,是很重要的,要想了解董卓进京这一事件,我们还是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入手:

一、当时的政治环境

汉灵帝不立太子是重大的隐患

东汉中后期,有一种政治常态就是“戚宦之争”,由于皇权以及皇室宗族势力的衰落,皇帝所代表的皇权其实一直在“外戚”和“宦官”之间的夹缝中求生存。外戚集团和宦官集团本来都是皇权用来巩固自身地位的工具,却不料慢慢成了尾大不掉之势。这是东汉政权病入膏肓的表现,瓦解只是迟早的事情。

在长达百年以上的“戚宦之争”中,最大的受害者除了皇权的本身,还有就是世家门阀们,他们原本就是帝国管理国家的代言人和实施者,现在和皇帝一样,几乎全部被架空,只能夹着尾巴做人。这对于他们来说,是无法接受的,也是无法忍受的。所以,士族代表们一直都在寻找机会,他们要拿回原本就属于他们的权力。“党锢祸乱”就是士族们的一次勇猛冲锋,可惜由于皇帝也没有办法摆脱对宦官集团的依附,最后士族集团大败而归,只能韬光养晦起来。

到了汉灵帝去世的时候,这本身就是一次权力重组的时候,再加上汉灵帝并没有指定接班人,为权力交接留下了一道致命的裂缝,苍蝇就喜欢叮有缝的蛋。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外戚、宦官、士族自然都不会放过。

汉灵帝的两个儿子成了两根导火索

汉灵帝留下两个儿子:一个是跟结发妻子,也就是大将军何进的妹妹生的,名叫刘辩。还有一个是与登基后大臣们进献的王美人所生的,名叫刘协。王美人比起何进妹妹那个“糟糠之妻”自然更得汉灵帝的欢心,但是被一个没有能力保护自己的皇帝过分宠爱,其实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所以,王美人早早地死在了后宫斗争中,汉灵帝虽然政治能力很一般,但是正常的七情六欲还是有的,他不能阻止王美人的死亡,但是他爱屋及乌地把自己的宠爱转移到了他和王美人的儿子刘协身上。汉灵帝把刘协交给了自己的母后董太后抚养,甚至不管地试探其他政治势力的反应,多次提出想立刘协为太子。但此事自然会遭到何进的外戚集团和何进妹妹的后宫势力的强烈反对,所以汉灵帝到死也没有如愿以偿。立刘协非所能,立刘辩非所愿,汉灵帝的郁闷可想而知,所以也就一直没有明确太子的人选。

这种权力交接中的漏洞在政治斗争中是致命的,甚至是无法弥补的。周围都是一群如狼似虎的嗜血凶猛群体,汉灵帝还留下这么一块“肥肉”,这简直就是赤裸裸的勾引。大家都想把皇帝这把“尚方宝剑”掌握在自己手里,所以一场头破血流的明争暗斗就不可避免了。

二、朝堂中的势力分布

汉灵帝一死,搞小动作的人自然不会少

一个政权的势力分布,有内廷和外朝之分,也有中央和地方之分。对于东汉末年来说,权力核心一直被宦官和外戚所把握,宦官主内,外戚主外,皇权代表就是他们的核心争夺点,也是他们都所需要的一张老虎皮。当时汉灵帝一死,原有的平衡局面已经失控,新的混乱随之而来。当时,朝堂之中合计有六股势力:

1、以董太后、骠骑将军董重为首的河间董氏外戚势力。因为董太后是刘协的抚养人,所以立刘协为帝是明显对她和她们的家族有利的。

2、以蹇硕为首的宦官势力。蹇硕深受汉灵帝信任,被任命为上军校尉(西园八校尉之一)。他所代表的宦官集团本就是汉灵帝用来对抗何进的外戚集团的。汉灵帝一死,他地位不保,所以无需多言,他们也是支持立刘协的。

3、以张让为首的宦官势力。这是一帮另类势力,因为种种原因,既不容于何进的外戚集团,也不受骞硕等宦官集团的待见,只能委身于何进的妹妹(何太后)。这种人是没有鲜明的立场的,立谁当皇帝都可以,但鉴于他们和何太后的关系,所以还支持刘辩的。

何进成了最大的掌权者,也成了众矢之的

4、以何进为首的外戚势力。何进独揽朝廷大权,所以以袁家为代表的世家大族在表面上也是依附于他的。他自然是支持他的外甥刘辩的。

5、以何太后、何苗、舞阳君(何进之母)为首的外戚势力。这里需要说明一点的是,何进与何太后虽为兄妹,却也不是同心同德的。因为何太后也不满何进擅权,所以才会和张让等宦官势力暗中勾结,以扼制其兄野心。但何太后当然不愿意把何进彻底消灭,因为唇亡齿寒的道理她也是懂的。她们也自然是支持刘辩的。

6、以袁绍、袁术为首的世家大族势力。这帮势力表面上是依附何进的,但是他们对何进的忌恨和对宦官集团的仇恨是一样的。他们通过依附何进掌握了“西园八军”中除蹇硕那支外的其他七支,而且袁术当时是虎贲中郎将,掌握了另外一支禁军。他们明面上也是支持刘辩(何进)的,但实际上也是支持谁都无所谓的,

从这个六股势力的分布情况来看,这其实就是一次通过“立皇帝”而进行的新一轮“戚宦之争”,明面上的实力自然是何进一方占据优势,但是,其中的变数在于何太后的立场是不彻底的,她只希望把事情控制在把刘辩扶持上位的程度内。

三、斗争中的矛盾

何太后是少有的清醒者,但能力有限

后来,骞硕等人打算先发制人,意欲诱骗何进进宫,伏击何进,然后扶持刘协登基。但是消息泄漏,何进提前行动了,何进率先把刘辩推上皇位,宣布自己和袁隗(袁绍的叔叔)共同辅政。然后,手起刀落,直截了当地清楚董太后、骞硕等势力。事情到此,可以说何进在政治斗争中的一次完胜。

然而,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因为以袁绍为代表的士族集团趁机要求何进除恶务尽,必须要彻底清除宦官集团,不能放过张让那些已经依附何太后的残余宦官势力。何进内心里十分不愿意,但又不知道如何拒绝,所以以“何太后不同意”为由敷衍袁绍他们,也正是这个时候袁绍提出了“引董卓进京”的建议,何进经过一番权衡之后,也就半推半就地答应了。

袁绍才是幕后的操纵者

这其中,有几个问题是需要说明的:

1、袁绍等士族代表为什么要对宦官集团赶尽杀绝?这种仇恨是政治斗争沉淀下来的,不需要过多解释,如果有机会,袁绍他们一样会对何进痛下杀手的。

2、何进为什么不同意彻底清除宦官集团?因为天敌,不光是用来相互斗争的,也是用来相互成就的,把宦官集团彻底清除了,何进就会成为新的众矢之的。

3、何太后为什么会和何进产生政治分歧?原则上她们的政治利益应该是统一的,但是哥哥和儿子在何太后心目中还是有区别的,何太后希望自己的儿子能拥有更多的权力自由而已。

4、既然何进不愿意清除宦官集团,为什么还要听袁绍的建议?何进权倾朝野不假,但是何进没有政治根基,他以前只是一个屠夫,如果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屠夫也还罢了,大不了像董卓那样过把瘾就死,关键他还是一个聪明的屠夫,他知道自己的短板在哪里。所以他在某种程度上也需要依附士族集团。

解释清楚这几个问题,我们就基本上明白整个事情的大致脉络了,“董卓进京”实际上是士族集团的步步紧逼和何进退让隐忍的综合结果。袁绍他们要求何进尽诛宦官,何进以何太后不同意为由予以拒绝,袁绍又以“引董卓进京,用武力逼迫何太后”为由,进一步给何进堵住退路。何进无法推脱,只能同意董卓进京了。

董卓进京后的场面失控

何进失败就失败在优柔寡断

何进其实在大部分时间还是比较清醒的,但是他终究敌不过老谋深算的以袁绍为代表的世家大族,他们都是经过成百年的积累和摸索,对于权力的游戏早就驾轻就熟了。所以,当何进碍于情面的不坚持和出于短视的不吃亏,答应袁绍“引董卓进京”的建议时,何进已经掉到了一个难以脱身的深渊。

又张让等使人潜听,具闻其语,乃率常侍段珪、毕岚等数十人,持兵窃自侧闼入,伏省中,及进出,因诈以太后诏召进。

袁绍等人把何进的表面行为进行简单的串联,把何进不愿意对宦官集团赶尽杀绝的真实意图很好地掩盖起来了。并故意把消息透露给本就战战兢兢的张让等“十常侍”,人在生命受到威胁的前提下,都是容易铤而走险的,张让假借何太后的旨意,宣调何进进宫议事,暗中设伏,一顿乱刀之下,何进就这样死于非命了。

何进如果真心想杀“十常侍”,不会愚蠢到毫无防备地进宫。何太后其实也没有致自己哥哥于死地的意愿,毕竟何进一死,她的皇太后之位和她儿子刘辩的皇位坐不坐得稳都是一个未知数。“十常侍”其实也知道自己不能与何进鱼死网破,但是死亡的恐惧让他们失去了判断。这一切都是以袁绍为代表的士族集团的精心策划和算计。

董卓成功就成功在不按套路出牌

而此时,袁绍俨然是一个最后的胜利者,只是还有一个被他建议召唤进京的董卓还在等待着,原本何进指望着董卓进京来帮助他收编董太后和骞硕手里的那一部分武装力量,这样也可以进一步增强自身的实力,以便进一步摆脱士族集团的影响,可惜何进还没有走到终点站,就被踢下了车。董卓一腔热血地从西凉赶到京城来,却不料自己的领导何进却出乎意料地死于非命了,好在这个时候袁绍并没有能力控制京城中“宦官集团”和“外戚集团”鱼死网破的局面,所以也急需一个第三方势力来稳定局面,所以继续以何进的名义把本被何进安排在外的董卓召进了京。

绍使洛阳方略武吏司察宦者,而促董卓等使驰驿上,欲进兵平乐观

袁绍也有失算的时候

可是,董卓不是何进,何进是一个没有文化,但是还想装作有文化的“屠夫”,但是董卓压根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屠夫。所谓士大夫那一套“仁义道德”对他来说根本不管用,他不相信什么未来可期,只相信眼前富贵。所以董卓根本没有理会袁绍他们的意愿,该抢就抢,该杀就杀,毕竟当时洛阳城里,董太后和骞硕等人的武装力量被董卓秋风扫落叶般地收编了,谁的拳头硬,就听谁的,这是董卓这样的武夫奉为圭膏的人生哲学。

董卓进京,以“一力降十会”的姿势把袁绍的计划也彻底打乱了。董卓,在京城里抢皇陵、淫公主、砍人头、烧房子,嚣张的不亦乐乎,而一直在背后精心布局和袁绍们,却感觉苦不堪言。以前的何进和“十常侍”虽然有点混蛋,但好歹还不会彻底不要脸,可这个董卓压根就没有打算和你讲脸面,该怎么开心就怎么来!袁绍辛辛苦苦导演了一场大戏,结果票房收入全部进了董卓的腰包了!

董卓进京后为什么会迅速败亡?

董卓进京后,其实还是走对了几步棋的

董卓进京后,所干的滔天罪行自然是罄竹难书的。他就好比一直没有吃饱过的老鼠掉进了一个大米仓,所能想到的就是尽情地“吃”。但是,与此同时,我们要明白一个道理,即便董卓是一只没吃饱的老鼠,但是老鼠也是有一定的智力的。更何况,像董卓这样能够成为一方诸侯的人,本身也绝不可能是什么弱智。

所以,董卓在“狂欢”过后,也会有冷静的时候,他也在思考怎么样才能把这些良辰美景永远地据为己有。好不容易有了做庄的资格,就要好好地把握。

除了那些及时行乐的恶行之外,董卓也干了几件事以便巩固自己的地位:

1、董卓借用了霍光的名义,用辅政的噱头,名副其实地把天下权柄据为己有。这其实是一着很高明的棋,可以说,董卓才是三国时期“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首个践行者。

2、九月甲午(二十一日),董卓任命豫州牧黄琬为司徒,趁机把一些地方军阀明升暗降地弄到了京城!当时的州牧是真正的实权派,董卓这一着棋同样很高明,因为只有瓦解这些地方实力派,他坐在朝廷的位置才有可能安稳。(这也变相地给曹操解压了,因为黄琬当时正在全力打压曹操)。

3、董卓进京后,除了不停地给自己封官,还大量地、广泛地给与那些跟自己沾亲带故的人封官。这其实也是一着好棋,因为一个好汉三个帮,有些东西是一个人无法消化的,所以必须拉拢一些人来给自己看家护院。

4、这是董卓下的最大的一着臭棋。也因为这样一着臭棋,直接把他推入了死亡的深渊。董卓接受了当初跟袁绍一块在何进府干幕僚的棋子周毖、伍琼等人的建议,他们建议董卓董卓善待以袁绍为代表的士族阶级,并把袁绍他们说成“有口饭吃就知足”的没什么追求之辈。这个时候也就显示出了董卓的见识短板了,一个没有底蕴和见识的暴发户,注定只能看到事情的表面和眼前,董卓满以为一切都如周毖、伍琼他们所说的,只要给袁绍他们分一杯羹,他们便会心甘情愿地为自己卖命了。在这一点上,董卓甚至不如何进清醒。

侍中周毖、城门校尉伍琼、议郎何颙等,皆名士也,卓信之,而阴为绍。

董卓把政治想得太简单了

于是事情就向另一个方向发展了,董卓对关东士族可以表现出十分友好的态度。先是为当年受“党锢之祸”所牵连的士族代表陈蕃、窦武等人平反昭雪,恢复了他们的爵位,重用他们的子孙;然后便是外放了一大批士族集团去关东任职。有名气的比如说尚书颍川韩馥为冀州牧,侍中东莱刘岱为兖州剌史,颍川张咨为南阳太守,陈留孔伷为豫州剌史,东郡张邈为陈留太守,剩下还有一大批的士族外放官员出任关东的地方郡守。

董卓其实在非常积极的表态:我吃肉,你们士族集团跟着喝汤,我们大家和平共处就完事了。但是,有一种人是要么吃肉,要么吃屎,总之绝对不会甘心喝汤的。当时的士族集团就是这样的人。

袁绍的历史作用确实值得重视

不仅关东士族得了董卓的厚待,就连所有这些混乱局面背后的操盘手——袁家,董卓对他们也是十分客气的。不光袁氏在京城的一大家子啥事没有,逃出京城的袁绍还被安排了新的官职(相比之下,曹操逃出京城就要被通缉,这就是差距)。袁绍被董卓官方任命为了勃海太守,封邟乡侯。与此同时,袁术被任命为了后将军。按照周毖的建议,这是希望袁绍他们被这种“恩待”温水煮青蛙。

董卓这一番无脑操作,最后也就成了他自己的催命符。这其中也就体现了董卓的见识不足的问题,他对政治和追求政治权力的士族集团缺乏最起码的认识,他也不知道在政治斗争中,利益的欲望是永远无法满足的。他更不明白袁绍这样的士族的志向和能力是什么?“以天下为己任”,其实某种角度就是把天下当作他们的私有财产,董卓忽视了袁绍他们捍卫自己权利的决心了。

结果袁绍不买账,袁术抽冷子也逃出了洛阳。三国乱世的帷幕终于也就这样揭开了。

袁绍是一个优秀的大导演

我们通常会认为,三国的乱局随着董卓的入主洛阳就被拉开了。但实际上,是董卓被忽悠后官方正式委派了一大批的士族官员,随后乱世才正式开启的。其实董卓只要继续启用宦官集团或者地方、寒门势力,用以对抗士族集团,东汉政权也许还能苟延残喘一段时间,也许会进入又一个“何进式”的循环,直至生命力耗尽,自然死亡。

董卓大量重用士族集团,是那个时代真正的丧钟。因为士族集团的终极理想是以“天下为己任”的,这是无法调和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后来的诸葛亮矢志不渝和司马懿隐忍待发其实都是士族意识的两种极端表现,而荀彧所代表的颍川士族选择和曹操合作,则是一种折中的妥协。

随着189年11月董卓的外放官员,仅仅一个月后,各就各位的关东士族集团们就聚拢了手下的兵力财力来实现自己的理想了。董卓成了众矢之的,《三国演义》中为了夸大效果,说成是“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事实上,并没有十八路,但以兗州刺史岱、豫州刺史伷、陈留太守邈、东郡太守瑁、广陵太守超等为首的十二路诸侯还是有的,袁绍、韩馥等知名大佬都是后来居上的。

上一篇 : 韩愈最著名也最长的一首诗,共两百字,为诗仙抱不平?
下一篇 : 韩愈最著名的三首咏雪诗,你更喜欢哪首?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为您推荐

热门搜索
back_img
back_img
功能直达
分享
反馈
热门应用
实用工具
好工具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