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杨家将,有史可查的只有杨业、杨延昭、杨文广三代三人!
杨家第一代——杨业
杨继业本名叫杨崇贵(?—986年),原名重贵,又名杨继业,麟州(今陕西神木)人,北宋名将。官至云州观察使、判代州,赠太尉、大同军节度使。北汉灭亡以后,刘继业归宋,复本姓杨,单名业。
宋太宗素知刘继业威名,授予他左领军大将军,郑州防御使。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三月,辽景宗发兵十万攻雁门。杨业领数千骑兵从西陉而出,绕到雁门关以北,往南突袭辽军,与潘美前后夹击,大败辽兵,杀死辽国驸马侍中萧咄李,活捉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诲,是为雁门关之战。杨业因此被提升为云州观察使,依然兼任郑州、代州的职务。
自此,杨业在辽军中声威大震,契丹人但凡见到杨业旗号,即刻逃遁人称“杨无敌”。
杨业没有上过金銮殿
原因有两个:一,他是降将,备受非议。
北宋重文轻武的文化所致,从下文“杨业败亡真相”中更能清晰地看出。
但这并不影响杨家将对北宋的重要性,尤其在现在老一辈中还流传着“赵家的天下,杨家地将”!
杨业败亡真相
在大宋雍熙三年(公元986年),宋太宗下决心讨辽,兵分三路主动出击,结果中路和东路都战败,导致杨业率领的西路军直面辽军主力。杨业根据多年的作战经验,主张暂避辽军锋芒,但是护军王冼和刘文裕却不以为然,非要与辽国正面交锋,并且以怯敌嘲笑杨业,最后杨业力争不果,只能冒险出击,他和潘美做了约定,让潘美在要道陈家谷部署步兵强弩接应。
杨业出击以后,王冼等人很久没有消息,以为辽军已经败退,为了争功,率领部队出击,前进不久,得到了杨业败退的消息,又慌忙撤退了,潘美苦劝无果(皆因王冼是皇帝亲派,有军队的实际控制权,从这就可以看出北宋是多么的“重文轻武”)。
杨业力战尽日,转战到陈家谷,没有看到接应的人马,非常悲愤,再率领部下力战。杨业身受几十处伤,左右殆尽,仍手刃敌军数十百人,杨业筋疲力尽,战马又受了重伤,最后为辽军生擒。杨业的之子杨延玉,以及部将王贵、贺怀浦全都力战而死。杨业被擒不屈,绝食三日而死。
杨家第二代——杨延昭
杨延昭(958年—1014年),本名杨延朗,后改为杨延昭,亦称杨六郎,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北宋名将,多次随父出征,作战勇猛,被辽人称为“杨六郎”。
但是杨延昭是杨业的长子为什么会流传出“杨六郎”这个称呼呢!
原来这个称呼的来历还有个小故事:熟悉一点天文学的人都知道,古人称天狼星为六郎星,视为将星。杨延昭守卫边境20多年“智勇善战”,令辽军见之丧胆,其威名为辽人所畏。辽人认定他是天上的六郎星宿(将星)下凡,故称之为杨六郎。
在其父亲阵亡后,他在河北边防任职,多次立下战功。后死于任上。
杨家第三代——杨文广
杨文广,生于咸平二年(999),卒于熙宁七年(1074),字仲容,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北宋名将,是杨延昭的第三个儿子。
作为杨家将的第三代,杨文广并没有建立能与他祖辈父辈相提并论的功绩,因为此时北宋已经与辽国议和,而对西夏的政策也在和战间摇摆,只是防御。但是杨文广继承了杨家将世代忠心报国的传统,没有忘记收复幽燕,平定北方的理想,还在为这个奋斗了三代的目标努力。但是此时的宋朝积弊已深,而且修文偃武的风气已成,讳言用兵,杨文广的理想,是很难实现的。
结语
杨业,杨延昭,杨文广,这三个人是历史中杨家将的主要人物。杨家将三代血战报国的事迹,为后人所传扬。
尤其是杨业和杨延昭,在北宋时期,已经天下闻名。欧阳修在《供备库副使杨君墓志铭》中写:“父子皆为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竖,皆能道之”。这里的父子就是指杨业和杨延昭,这位供备库副使杨君,叫杨琪,其祖父是杨崇勋,杨业是其伯祖。宋朝积弱,最后亡于外敌,所以遗民们更加追思那些血战保国的将领。于是杨家将的故事得以广泛流传,在流传过程中,民间加入了许多神奇的人物和故事。
在南宋遗民所著的《烬余录》中,将杨嗣的功绩安到杨延嗣身上,将杨文广的事迹,创造出了一个杨宗保。还杜撰了杨家将父子救援宋太宗的情节。
而在元朝的杂剧中,有关杨家将的剧目更是很多,比如《昊天塔孟良盗骨》等。
在清朝因慈禧太后喜欢看杨家将,因感人物对比不强烈让人改编,加入了很多没有的人物与桥段,于是就有了现在的故事诸如:杨延嗣夺印失手杀潘豹,潘仁美陷害杨继业,潘仁美报复杀杨延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