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是昏君还是明君?连辽人西夏人都为他的去世感到悲伤
2020-08-11 宋朝 宋仁宗是昏君还是明君 宋仁宗是昏君吗
宋仁宗是昏君还是明君?
宋仁宗,一位后世评价十分高的皇帝,千古仁君。一个爱民如子的道德模范,是每一个文臣都希望辅佐的好皇帝,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庙号曰仁的皇帝。宋仁宗驾崩以后,连辽人和西夏人都为这位皇帝的离开感到悲伤和惋惜。从很多角度来看,宋仁宗都毫无疑问的是一个“好人”。
他克己复礼,节俭节约,谨遵儒家礼法,是那个时代的道德典范。他知人善任,胸怀宽广,甚至是手下的臣子对他有意见,拽住他骂他,他也可以做到波澜不惊,虚心受教。可是不管怎么说,他都是皇帝啊,他是大宋帝国的掌舵人,是华夏民族的大牧首。
作为一个领袖,仅仅只是一个好人足够吗?当时大宋面临的严重的内忧外患,国家财政支出连年走高,国外辽人和西夏人对于大宋也越来越咄咄逼人,这个时候的大宋,需要一位的是仁君吗?个人认为,作为一个人,宋仁宗是合格的,但是作为一个丈夫,作为一个帝国的统治者,他是否合格,可就不一定了。
一、仁宗继位后发生的各种来事情分析,宋仁宗究竟是不是一个好皇帝?
1、庆历新政
大宋从建国的那一天起,就面临着严重的内忧外患。宋太祖陈桥兵变,登上极位以后,为了安抚功勋贵族,不再抑制土地兼并。
同时采用将官员职衔,差遣等分开,建立了一个极为复杂和臃肿的官僚体系来增加文官集团的规模压制武将,同时将全帝国的兵权收归中央,将地痞流氓,受灾难民充作地方厢军来进行维稳。
这样的体制确实使得大宋的政治和社会稳定性在历朝历代中都是极为少见的,但是对于唐中后期以后的藩镇割据,武人作乱却有些矫枉过正了。
宋太祖的国策导致了严重的三冗问题,而其也成为了笼罩着整个大宋帝国的巨大阴影。
宋仁宗少年继位,即位之初就面临着主少国疑的问题,这个时候的大宋其实是由太后垂帘听政,直到太后去世了宋仁宗才正式亲政。
在亲政后,宋仁宗看到了大宋面临的问题,所以他做了一个可能会挽救大宋国运的决定,支持范仲淹等人的改革意见,轰轰烈烈的“庆历新政”拉开了序幕。
“庆历新政”是为了拒绝大宋的三冗问题,挽救大宋的国运。但是自古以来的改革都会面临着既得利益者的强烈反对,而庆历新政自然也不例外。
在改革如火如荼的时候,来自保守派的反击也给了范仲淹等改革派巨大的压力,而在这个改革派最需要支持的时候,范仲淹心中的明主,宋仁宗,却迫于压力同意了范仲淹的出外请求,而范仲淹这一走,就再也没有能够回来。
“庆历新政”由此失败了,虽然庆历新政的失败有着很多的理由,但是在关键时刻宋仁宗自身的退缩,确实是给了改革派极大的打击。
自此之后连韩琦,富弼等原先的改革派也逐渐的心灰意冷,融入了保守派。
这些原先的改革支持者,最后也成为了王安石变法的最大反对派,这无疑也是一很大的讽刺,原先“庆历新政”的核心最后却成为了继承他们理念的王安石的敌人。
2、庆历和议
来自西北的党项人在唐朝时期因为平叛有功,被唐帝授予定难军的军号,一直在西北和河套地区有着非常庞大的势力。
大宋建国以后,这片地区名义上还是属于中原王朝的定难军,但是随着大宋在和大辽的数次战争中的失败,其也越来越不愿意听从中原王朝的号令。
澶渊之盟时,宋朝的表现更是让党项人越发的看不起宋帝国。澶渊之盟中宋朝因为皇帝亲征而获得的一系列局部胜利已经使得大宋占据了战争的战略优势,而在辽人先行请求议和的情况下却依旧签订了澶渊之盟,在战争中并没有失败的大宋却要每年给辽国送上岁币才能求得平安。
据《宋史》记载:“敌兵益至,官军遂大溃,英、津、珪、傅皆死;内殿崇班訾赟、西头供奉官王庆、侍禁李简、李禹亨、刘钧亦战没。”
庆历年间,西夏定难军节度使,西平王李元昊僭越称帝,率领西夏军劫掠大宋边境。
宋朝廷对于长期以来的小弟反叛感到了十分的愤怒,派出大军征讨不臣,但是却连续在三次战役中惨败而归,大宋的天朝尊严碎了一地,西夏这片重要的塞上江南和产马地自此和大宋再无缘。
庆历四年,宋夏议和,西夏向大宋称臣,而大宋却是向西夏赐岁币,以保平安,大宋再一次用钱买了安宁。
在宋夏战役中,宋仁宗任命韩琦,夏竦等一群子政治精英统领边境兵事,他们是政治精英,是文臣,不是武将。
虽然当时的基调是重文轻武,但是并不代表大宋没有良将啊。
大宋以文臣镇边,也是最后宋夏之战失败的原因之一,而作为帝国的皇帝,宋仁宗自己难道对文臣镇边的坏处毫无所知吗?对这场战争的惨败,宋仁宗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3、庆历增币
西夏长期以来就奉行着依辽抗宋的政策,长期向辽人进贡。在宋夏之战中宋人屡战屡败,辽人趁着事迹派出使者向大宋索要边境州县。而宋人在于西夏的战争中惨败,更没没胆量和辽人对抗。
最后宋人被迫和辽人签订协议,宋帝同意在原先澶渊之盟所给辽人的岁币基础上再加十万两,同时不再是捐献,而是“纳”给辽人。
虽然只是短短几个字的改变,意义却是完全不同,那就和大宋给辽朝纳贡一样,中国历史上中原王朝给游牧民族帝国纳贡这样的奇耻大辱,确实是没有几例。
而宋廷的条件则是让辽人约束自己的臣属西夏,使得西夏不再犯边。辽人最后也同意了这个意见,约束了西夏,夏宋战争最后的结束有一些原因也是宋廷通过增币,获得了辽人的支持,宋夏战争才能以一个较为体面的方式结束。
二、除了国事上的失败,在私人感情生活方面宋仁宗也不是那么的合格
1、宋仁宗和曹后
宋仁宗的两位皇后都是自己的母亲安排的,第一任皇后咱们暂且不表,但是这第二任皇后却本来应该会和宋仁宗幸福一生的人。
据《宋史》记载:“曹皇后性格慈善,节俭,自己在皇宫内种庄稼,亲自养采丝做衣。”
曹皇后出生真定曹家,曹家是将门名门,曹皇后是当年开国名将曹彬的后人。曹皇后本人虽然不是很漂亮,但是温柔大方,贤惠宽容。
在被立为皇后以后,牢记赵宋后宫不得干政的祖训,一心一意的为皇帝安抚后宫,在庆历新政时还曾经帮助宋仁宗平衡派系。但是就是这样的一位皇后,却被皇帝所冷落甚至是厌恶。
虽然不可否认的是,曹后和仁宗皇帝是一场不折不扣的政治联姻。但是曹后不骄纵,善解人意,为君分忧,宽容大度。庆历八年时,宫内武官颜秀叛乱,曹后镇定自若,指挥宦官守卫保护皇帝安危,换来的却是皇帝无情的嘲讽。宋仁宗甚至宁愿和嚣张跋扈的郭后重归于好也不愿意亲近曹后。
在仁宗执政末年,还曾经在大庆殿上当着文武百官和外国使节的面高喊皇后和张茂则阴谋勾结,犯上作乱。宽柔大方的曹后一生无子,辅佐了大宋三位帝王,从仁宗到神宗,曹后也从皇后变成了太皇太后,但是她一直谨守礼仪,为宋帝国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但是他和宋仁宗之间的感情故事,依旧令后世唏嘘不已。
2、宋仁宗和遂国夫人以及张贵妃的感情往事
宋仁宗早年喜欢王蒙正的女儿,但是因为刘太后的反对最后无法成功和喜欢的人在一起,但是常年以来两个人之间依旧互相喜欢。
后来王蒙正之女嫁给龙神卫都指挥使刘美的儿子刘从德。可是宋仁宗依旧对王氏女念念不忘。
后来刘从德病故,宋仁宗不顾流言蜚语和朝臣反对将王氏女封为遂国夫人,并且允许她可以自由的出入皇宫,这引起了外臣的强烈不满,毕竟作为一个道德模范皇帝,这样的行为毕竟不符合礼法。
后来王氏因故被夺取封号,皇帝本人却还想着为其恢复封号,结果遭到了朝臣的强烈反对最终作罢。
到了景祐年间,仁宗又十分宠幸张贵妃。据《宋史》记载,张贵妃十分的聪明乖巧,仁宗对其十分宠爱,而张贵妃由此专宠于后宫。
张贵妃性格嚣张,一直觊觎皇后的位置,而宋仁宗则对张贵妃多有袒护和放纵之意,甚至还曾经想要任命张贵妃的伯父为宣徽南院使,虽然最后同样因为朝臣的反对而作罢,但是他对张贵妃的宠爱由此可见。
张贵妃去世后,宋仁宗又追赠张贵妃为温成皇后,这种行为表达了他与张贵妃的深沉爱恋,可他考虑过正牌皇后,曹皇后的想法吗?一朝之间,两位皇后,一生一死之奇景亘古未见。
宋仁宗对于王氏和张氏的感情却是很深,但是他从来没想过这样的做法对他的正妻,曹后是何等的不尊重,对于温婉宽仁,毫无大错的曹后精神上又是多大的打击。
而曹后面对冷漠的皇帝,且一直温柔以待,甚至可以和善的面对觊觎自己后位的张贵妃。
总结
宋仁宗在位期间,北宋的经济繁荣,文治昌盛,他的功绩不容辩驳。但是他犯的错也不能忘却,庆历议和还有庆历增币都是大宋无可争辩的耻辱。
仁宗之后,北宋的边患愈发严重,而国内的危机同样威胁着帝国的稳定,宋仁宗自身节俭,但是他的国库已然空空如也。
宋仁宗如果在和平年代,没有内忧外患的时候做个守成之君倒是十分合适,但是在北宋这如履薄冰的王朝,如果不发展,不强大,就会毁灭。
北宋不需要宋仁宗这样的“仁君”,反而需要的是汉武帝,唐太宗那样的大帝。
我想,宋仁宗作为皇帝,只能算是勉勉强强合格,但是作为丈夫,就不一定让世人认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