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孔子周游列国在齐国的时候遭遇了怎样的对待?大圣人游说各国却到处碰壁

2020-07-06 孔子周游列国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创始人,被后世称为至圣。

避乱入齐

公元前517年(鲁昭公二十五年),鲁国发生“斗鸡之变”,并由此引发了内乱。鲁昭公大败,并被迫逃亡齐国。孔子在鲁国不受待见,为避战乱,于是与一众弟子周游列国,也是在鲁昭公二十五年到了齐国。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孔子到了齐国,做了齐太师高昭子的家臣,想通过高昭子的关系接近齐景公。孔子想借助齐景公实现自己的忠君尊王、实行仁政、天下安定的政治理想。

初次见面

孔子到齐国之前,就曾在鲁国与齐景公有过交往,并有关于霸业与国之大小的讨论,留下了较好的记忆。那是在五年前,正当而立之年的孔子与齐景公的第一次见面。

《史记·孔子世家》:鲁昭公之二十年,而孔子盖年三十矣。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

当时齐景公与晏婴一起来鲁,齐景公请教孔子:“秦穆公的秦国国家小而又处于偏僻的地方,然而他却能够称霸,这是什么原因呢?”孔子回答说:“秦国虽小,志向却很大;所处地方虽然偏僻,但施政却很公正恰当。用这种精神来治理国家,就是统治整个天下也是可以的,他这个霸主还是小的呢。”

景公问政

想起这些,孔子对这次齐国之行充满了信心。

这次孔子在齐国居住了将近两年,通过高昭子与齐景公有过多次交往,并与齐景公有过两次著名的谈话。

《史记.孔子世家》中对此有记载: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孔子说:“国君要有国君的样子,臣子要有臣子的样子,父亲要有父亲的样子,儿子要有儿子的样子。”意思是要维持社会上的统治秩序,各人要按其名分办事,齐景公听后很是赞同孔子的说法。

过了几天,齐景公又问孔子为政之道,孔子说:“政在节财。”孔子看准了齐国当时最大的毛病是奢侈浪费,齐景公听了表示满意,这大概因为齐国由于富足而不注意节约,实在奢侈得不像话了吧。

对于孔子,齐景公确实是动心了,想把尼谿地方的田地封给孔子,并要给以接近于上卿的待遇。

晏婴反对

齐景公准备重用孔子,遭到了以晏婴为首的齐大夫的反对。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晏婴是这样劝阻齐景公不要重用孔子的:“儒者这种人,能说会道,是不能用法来约束他们的;他们高傲任性自以为是,不能任为下臣使用;他们重视丧事,竭尽哀情,为了葬礼隆重而不惜倾家荡产,不能让这种做法形成风气;他们四处游说乞求官禄,不能用他们来治理国家。自从那些圣贤下世以后,周王室也随之衰微下去,礼崩乐坏已经有好长时间了。现在孔子讲究仪容服饰,详定繁琐的上朝下朝礼节,刻意于快步行走的规矩,这些繁文缛节,就是几代人也学习不完,毕生也搞不清楚。您如果想用这套东西来改变齐国的风俗,恐怕这不是引导老百姓的好办法。”

晏婴这些话说明孔子的为政理念在齐国行不通。齐景公动摇了,以后再见孔子的时候,便不再向他请教“礼”,只是表面上还很友好。

最后齐景公直接摊牌:“我老了,精力不济,不能任用你来图谋改革了。”

碰壁原因

一是齐国与鲁国,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思想。鲁国是周公的封地,延续着周的礼乐制度与文献,其治国方略也就让礼乐占了大的比重。而齐国则是姜子牙的封地,一开始就“因其俗、简其礼”,提倡发展工商经济,奖励军功,把富国强兵作为治国方略。是以“道不同不相为谋”。

二是“春秋无义战”,孟子真是一语中的。无义战的天下,当然崇尚尔虞我诈,要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如此,言必称周礼、处处教导诸侯国君实施礼乐仁政的孔子,在齐国的碰壁也就成为必然。

黯然离齐

孔子受到冷遇,甚至齐国有些大夫因为嫉妒而想加害于他,三十七岁的孔子不得不从齐国离开,而且是相当狼狈的离开。

《孟子·万章下》记载:“孔子之去齐,接淅而行”。孔子离开齐国,是提起正淘着的米边滤干边急行的。

孔子周游列国处处碰壁,推行的治国理念得不到认可,在当时真是处于人生低谷之中。

上一篇 : 宋朝东京是哪个城市?东京城在中国城市建筑发展史上起着承先启后的作用
下一篇 : 宋朝是怎么灭亡的?三个因素注定宋朝的命运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为您推荐

热门搜索
back_img
back_img
功能直达
分享
反馈
热门应用
实用工具
好工具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