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元朝有科举制吗?为什么说在元朝中举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2020-07-09 元朝有科举制吗 元朝

元代科举始于元太宗窝阔台时期,窝阔台采纳谋臣耶律楚材“用儒术选士”的建议,于1238年举行了“戊戌选试”,共录取4030人,但不久后即中止。

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时,朝廷围绕科举兴废问题展开反复讨论,虽然王鹗等人主张恢复科举,许衡也制定了“选举之制”,但科举制度始终没有实行。

直至元仁宗延祐年间,才“斟酌旧制而行之”。1315年,元仁宗下诏恢复科举,1315年第一次开科取士,这时距离元朝建立已达半个世纪了。此后,元朝的科举考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分乡试(行省考试)、会试(礼部考试)、御试(殿试)三步进行。

元代把全国人民划分为四等人:一是蒙古人;二是色目人(包括西夏、回回等西北地区少数民族);三是汉人;四是南人(指长江以南的汉人和西南地区各少数民族)。

举行科举考试时,元代制定的政策带有明显的民族歧视色彩。不仅蒙古人、色目人与汉人、南人分开考,而且在乡试、会试时,蒙古人和色目人只考两场,而汉人和南人则须考三场。御试时虽然四种人都考试策问一道,但只要求蒙古人和色目人在五百字以上,而汉人和南人必须在千字以上。另外,在考试内容上也有分别,出给蒙古人、色目人的题目比较容易做,出给汉人、南人的题目比较难做。放榜时,蒙古人、色目人列为一榜,称“右榜”,汉人、南人另列一榜,称为“左榜”,两榜各分三甲。第一甲赐进士及第,品秩为从六品;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为正七品;第三甲同进士出身,为正八品。如果蒙古人、色目人愿意参加汉人、南人的考试,录取后的待遇可提高一等。

乡试科场全国共设17处。八月二十二日为第一场,二十三日为第二场,二十六日为第三场。第一场蒙古人、色目人试经问五条;汉人、南人试明经二问,经义一道。第二场蒙古人、色目人试策一道;汉人、南人试古赋、诏、诰、章、表内科一道。第三场汉人、南人试策一道。

会试于乡试次年二月举行,从赴试者中选合格者300人到大都会试。二月初一试第一场,初三试第二场,初五试第三场,第一场蒙古人、色目人试经问五条,于《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内设问,以朱熹《四书集注》作答题标准;汉人、南人试明经二问,同样在《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内出题,以《四书集注》为标准,并参以己意作答,要求三百字以上。另试经义一道,《诗经》以朱熹注为标准,《周易》以程颐、朱熹注为标准,《尚书》以蔡沈注为标准,要求五百字以上。第二场蒙古人、色目人试策一道,以时务出题,要求五百字以上;汉人、南人试古赋、诏、诰、章、表内科一道。第三场汉人、南人试策一道,在经史时务内出题,要求一千字以上。

从考试内容和答题要求可知,元代开始把程朱理学定为科举取士的标准,朱熹的《四书集注》成为科举考试的立论依据。从此,《四书集注》成为读书人的必读书。要想在科举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不但要背诵《四书》正文,还要背诵一部分朱熹的注释。此后,经明代直到晚清,以程朱理学作为科举取士标准维持了将近600年。

元代科举规模和唐、宋两代难以相比,考试科目也少得多。宋代仅进士科每届都录取三四百人左右,而元朝后期50多年,录取进士才一千余人,只占同时期文职官员总数的4%左右。

上一篇 : 元朝有科举制吗?从元代科举制度剖析元朝为什么持续了不足百年
下一篇 : 带你了解顺治的儿子们的结局,原来他们大多都命运不好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为您推荐

热门搜索
back_img
back_img
功能直达
分享
反馈
热门应用
实用工具
好工具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