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元朝有科举制吗?看看科举在元朝中断几十年的原因

2020-07-09 元朝有科举制吗 元朝

科举制度自隋代创立以后,逐渐成为国家选拨人才的主要渠道,其后的唐、宋、金、辽等朝皆大力推广,并结合统治需要,建立了完备的科举体系,对后世科举取士产生了重要影响。然而,到了元初时,科举却突然中断了,这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在成吉思汗、窝阔台、贵由和托雷的先后带领下,蒙古军队对金、欧洲东部诸国、西亚诸国、南宋等的征伐,控制了辽阔的领土面积。忽必烈登上汗位以后,效仿中原的典章制度,于至元八年(1271年)改国号为大元。

作为第一个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政权的少数民族,蒙古贵族“只识弯弓射大雕”的特点并未完全改变,仍然倚重蒙古贵族的军功吏才,统治阶层和儒臣对是否采行科举取士存在很大的分歧。经过许多儒臣的竭力提议,元仁宗于皇庆二年(1313年)宣布“行科举”,此时距元世祖攻灭南宋已经有三十四年之久,这是自科举创立以来中断时间最长的一次。

元朝关于实行科举的讨论在元世祖忽必烈执政时期最为激烈。元朝建立之后,随着统治的版图在中原地区迅速扩展,元世祖忽必烈及部分蒙古贵族对中原文化的认知程度明显加深,科举作为影响中原地区士子的重要制度进入了他们的视线。

有不少大臣提出应当以科举取士,并且说明科举取士的重要性。元世祖也认为科举是良法,准备下令实行科举,并且要求中书省和翰林学士议定科举程式,然而诏令并未被付诸实施。尽管如此,通过多次讨论,基本确立了元朝科举考试内容,即重经义,轻诗赋。因此,从这一意义上而言,忽必烈时期关于采行科举的争论可以看作是元朝实行科举的酝酿。

元成宗即位之初,即将实行科举制度提上日程,即位诏书就要求中书省“议行贡举之法”。王恽是力主实行科举取士的儒臣,他在给刚刚登基的元成宗上奏《守成事鉴》中列有“选士”一条,建议尽快恢复科举取士制度。

尽管王恽请求朝廷迅速恢复科举,但他并不主张草率实行科举,他认为实行科举的前提是恢复和发展官学教育,以便使科举选拨的人才具有真才实学,他甚至认为需要将官学教育与科举制度直接关联起来,这不但能选拨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而且可以促进官学教育的发展,这适合元初需要大力发展官学教育的实际情况。然而,王恽等人的呼吁并未让科举得以恢复,科举取士仍然停留在讨论阶段。

元初之所以长时间没有实行科举取士,原因是多方面的,蒙古贵族对于科举取士制度的抵制是其内在原因。正如翰林集贤直学士程钜夫在《吏治五事》之四《学校》所言:“盖尝有旨行贡举,求好秀才,上意非不谆切,而妄人辄阴沮之,应故事而集议,凡几作辍矣。然则无怪乎选任之非才,政治之不理也。”

在程钜夫看来,尽管皇帝下圣旨要恢复科举,皇帝非常迫切地希望通过选拨有才能的人任官,但是总有一些奸佞之人背地里阻止,导致每次的讨论都是无果而终。而“阴沮”之人主要是部分蒙古贵族。

蒙古贵族之所以会如此抗拒科举取士,主要是担心通过科举制度选拨的儒臣会危机本民族的专制统治,以及个人私利。蒙古贵族在长期的征伐过程中,任命了大量的蒙古贵族为官员,而忽必烈则大量使用南宋、金朝原有的官员。不仅如此,当权的蒙古贵族大肆卖官,并成泛滥之势。

卖官鬻爵反而成为了蒙古贵族抵制科举的借口,他们认为现在的官员人数多,职务少,如果再实行科举选拨官员,会使僧多粥少的矛盾更加突出。

其实,不只是蒙古贵族反对实行科举,部分南宋遗民和知识分子将南宋的覆亡归咎于科举,因此他们严厉批评科举,甚至产生了对科举的偏见,认为元朝不需要实行科举。元代理学家吴澄说:“岂是科果能得人也哉?呜呼!穷之所学非达之所用;达之所用非穷之所学。一旦弃举子业,登吏部选,有民有社,临事懵然者众矣,方且以科第自高、自荣而骄世胄。”

吴澄认为科举应试知识没有实用价值,一旦这些读书人通过科举做官了,他们就放弃了应举所学,毫无政务经验,但是他们还是以有科举功名而自视清高。因此,吴澄认为科举根本无法选拨到有才能的人。有学者更直接指出科举应试之学贻误了天下的人才。

部分来自北方的大臣、学者对科举也持否定态度,他们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到皇帝关于恢复科举的决策。因此,尽管大臣们屡次提议实行科举,但都是无果而终也就不难理解了。

上一篇 : 顺治的儿子玄烨是因为运气才顺利登上的皇位吗?这背后原来还有其他的因素
下一篇 : 如果没有这场突如其来的病,顺治的儿子玄烨还能继承皇位吗?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为您推荐

热门搜索
back_img
back_img
功能直达
分享
反馈
热门应用
实用工具
好工具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