蹴鞠,又名“蹴球”,是中国古代一种十分流行的团体性球类体育运动,类似于古代的“足球”。蹴鞠起源于战国时期,汉朝时在军队和民间发展迅速,到了唐宋时期迎来高潮,尤其在宋朝,蹴鞠普及甚广,上至皇宫中的帝王,下至田间的孩童,都以蹴鞠为乐。北宋著名的古画《宋太祖蹴鞠图》(下图),以细腻的笔法展现了宋太祖赵匡胤、赵光义(后来的宋太宗)、赵普等人一起踢蹴鞠的情形,说明蹴鞠在宋朝十分风靡。
正是因为宋朝蹴鞠的普及和流行,在民间形成了“圆社”,即以蹴鞠为主题的社会团体。圆社对蹴鞠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本文从宋朝的“圆社”谈起,浅论宋朝火热的蹴鞠文化。
一、蹴鞠的起源和发展
1.起源期——战国
蹴鞠中的“蹴”,是“踢”的意思,而“鞠”是指一种鞠球,因此有人把这项活动叫“踢蹴鞠”,实际上这是错误的说法,因为“蹴鞠”两个字本身就是动宾结构,当然,有时也作名词使用。
“蹴鞠”这两个字,曾现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给人印象深刻,书中曰:
安陵阪里公乘项处病,臣意诊脉,谓之:“慎毋为劳力事,为劳力事则必呕血死。”处後蹴踘,要蹶寒,汗出多,即呕血死。
即,古代有个叫项处的人,因为迷恋蹴鞠而生病,医生告诉他需要好好休养,他不听医嘱,偷偷去蹴鞠,最后呕血而死。在《战国策》中,有关于蹴鞠的记载,曰:
临淄之中七万户……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蹋鞠者。
这里列举了古代临淄市民的日常娱乐活动,其中就包括蹴鞠。关于临淄人喜欢蹴鞠,在《史记·苏秦列传》中也有记载,因此,现在也有人认为山东临淄是蹴鞠的发源地。
2.发展期——两汉魏晋
如果说在先秦时期,蹴鞠只是个别地区、个别人的爱好,那到了汉朝魏晋时期,蹴鞠已经开始全面普及。西汉《盐铁论》中说:
里有俗,党有场,康庄驰逐,穷巷踏鞠。
把蹴鞠和“穷巷”联系在一起,足见这项活动的亲民和普及。在《汉书》中,班固把蹴鞠列为练兵的一种方法,视之为“兵技巧”。另外,《会稽典录》中记载:
三国鼎峙,年兴金革,上以弓马为务,家以蹴鞠为学。
也就说,在三国时期,战乱不断,当时人人弓马为要务,但蹴鞠成了和弓马并列的项目,可见蹴鞠之风靡。
3.高峰期——唐宋
唐朝是文化发展的高峰期,蹴鞠在这个时候也迎来了发展高潮。唐朝时候,蹴鞠从实心球变成了充气的空心球。而且,出现了“风流眼”,也就是古代的“球门”。 “诗仙”李白在《古风·一百四十年》一诗中曰:
斗鸡金宫里,蹴鞠瑶台边。举动摇白日,指挥回青天。
王维在《寒食城东即事》也说:“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可见,当时蹴鞠踢得很高,超过了飞鸟的高度。
宋朝的文化有极大的包容性和开放性,蹴鞠到了两宋时期,发展到了顶峰,接下来就来谈一下宋朝火热的蹴鞠文化。
二、宋朝火热的蹴鞠文化
著名的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曾说过:“华夏之文化,造极于宋。”在宋朝开放的文化氛围下,蹴鞠的发展可谓得天独厚。开篇提到的《宋太祖蹴鞠图》,就表明赵匡胤、赵光义等人也是蹴鞠的爱好者。而北宋的宋徽宗更是因爱蹴鞠而闻名史书。宋徽宗在《宫词》中写道:
韶光婉媚属清明,敞宴斯辰到穆清。近密被宣争蹴踘,两朋庭际角输赢。
宋徽宗爱蹴鞠,大臣们趋之若鹜,甚至有很多投机者利用蹴鞠的机会接近宋徽宗,从而得到升迁。这种现象,间接带动了火热的蹴鞠文化。
皇帝对蹴鞠的热爱,是一种政治引领,宋朝士大夫阶层对蹴鞠也情有独钟,这是一种文化的引领。例如宋朝词人周邦彦曾写道:
名园蹴踘称春游,近密宣呈技最优。当殿不教身背向,侧巾飞出足跟球。
周邦彦描写了士大夫春游时期,一起蹴鞠的场景,十分形象。
南宋爱国词人、著名文学家陆游在《晚春感事》也写道蹴鞠:
蹴鞠场边万人看,秋千旗下一春忙。
陆游写到,蹴鞠时场边有万人观看,可见蹴鞠活动在当时的火热情形,不亚于现在体育活动,同时也能彰显出宋朝蹴鞠文化的浓郁。
需要说明的是,蹴鞠在宋朝时,不仅仅是体育娱乐项目,更是朝廷的一项礼乐项目,在很多重大场合,都有蹴鞠的表演。
例如,《宋史·乐志》中提到,宋朝每逢春秋圣节三大宴会,要进行一系列的礼乐表演,其中第12项表演就是蹴鞠。史载:
诸王赐食及宰相筵设,以蹴鞠为乐。
《宋史·礼志》中还记载,宋朝在招待金国的使者时,也在宫廷中表演蹴鞠。可见,蹴鞠在宋朝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礼乐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