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朱棣的仁孝皇后——徐氏,是中山王徐达和妻子谢夫人的长女。徐达可谓是朱元璋的开国第一功臣,有着如此优秀的基因,徐氏也是天资聪颖,幼年时其他女孩还在踢着毽子,丢着沙包时,徐氏便已经手不释卷,她不是只读《女诫》的大家闺秀,受父亲的影响,徐氏自幼接受了综合素质教育,对于《尉缭子》等兵法之书一类的课程外教材也是了解颇多,堪称女中儒生,在女子文盲率极高的明代,众人皆称徐氏为"女诸生"。
朱元璋听说徐氏贤达淑美,先找来司天监的术士看了一下两人的生辰八字,发现挺合适,便将徐达召来,两人一边下着棋,一边闲唠家长里短,说着说着就说到了儿女的婚嫁之事上,朱元璋诚恳的对徐达说道:"朕与你是布衣之交,自古以来,君臣凡是相互投合的,一般都成了姻亲。你有这么好的女儿,朕想将儿子朱棣与她相配。你也知道朱棣这个孩子,年纪轻轻就南征北战,为大明立下了汗马功劳,除了太子朱标,朱棣是我最为倚重的儿子。你的嫡长女嫁给朱棣是不会吃苦的。"徐达非常感动,本以为朋友变成君臣之后,感情就会淡下去,但是他没想到昔日的兄弟,今日的皇帝居然会说出如此推心置腹的话,于是他马上叩头拜谢。
长辈定下婚约之后,这对年轻男女就只待良辰吉日了。洪武九年,朱棣用八抬大轿风风光光地娶回了中山王家的嫡小姐,徐氏被册封为燕王妃。
徐氏在父亲徐达和母亲谢夫人的教导下,家教甚好,她待人处事,体贴谨慎,深受公公婆婆的赞赏,也就是明太祖和马皇后的喜爱。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后来,徐氏跟随燕王朱棣前往藩地,远离了京师,远离了父母族人,身在异乡的她依然保持着善良、坚强和聪明。
孝慈高皇后驾崩后,徐氏为其守丧三年,即便远离京师,无人监视,也按照礼制,每日素食淡饭。高皇后留下的遗言,徐氏能背得一字不差,而且身体力行。徐氏给朱棣生了三个儿子,分别是世子朱高炽、汉王朱高煦、赵王朱高燧,而这三个儿子在母亲的教导之下,也确实是朱棣最优秀的三个儿子。
朱元璋驾崩之后,建文帝步步紧逼,先收拾了朱棣的胞弟,朱棣不想坐以待毙,就起兵造反。靖难兵起后,朱棣率军前去袭击大宁,李景隆则率五十万大军乘机进围朱棣老巢——北平。当时,朱高炽以世子的身份留守北平,朱高炽虽然仁德,但是并不擅长兵法,于是修过兵法的母亲就帮了儿子一个大忙。凡是部署防御之事,朱高炽大多受命于徐氏。李景隆兵力充足,猛烈攻城,而城中兵力缺乏,徐氏便使起了空城计,她激励将军、士兵、百姓的妻子,发给她们铠甲,让她们都登城拒守,而且李景隆是个不长脑子的人,他都没算一下,朱棣一共有多少人马,而此时留在北平的又有多少人马,于是就这样,因为愚蠢的李景隆遇上了聪明的徐氏,所以北平城得以保全。
男人在前方打仗,女人在后方守着大本营,徐氏当真是朱棣的贤内助。建文四年的七月,朱棣登基为帝,他将一些朝政大事处理完之后,十一月就封王妃徐氏为皇后。
徐皇后心存仁善,她对朱棣说:"打了这么多年的仗,士兵和百姓们都已经疲惫不堪,现在应当效仿汉朝初立时的‘无为’政策,让他们休养生息。当今的贤才都是高皇帝所留,为了拉拢人心,陛下不应当拿新人来疏远旧人。"因为徐皇后博古通今,提建议的时候总是可以列举出大量的例证,就像写议论文用排例的手法更能让人信服一样,而且徐皇后还是燕王妃的时候就给了朱棣很多助力,所以朱棣总是会采纳自己这位贤妻的建议。
当初,徐皇后的弟弟——徐增寿,为了保护姐姐,常常将情报送到燕地,因此被朱允炆所杀,现在朱棣想追赠爵位给他,徐皇后极力表示不能这样做,在徐皇后看来,这样做就是在表彰那些通风报信的人,容易形成不好的风气,即便这个人是自己的亲弟弟,可是逝者已逝,现在自己的丈夫和孩子的安危是她最渴望保全的。于是徐皇后只能在每年的祭日里偷偷设坛祭拜自己的弟弟,垂泪哭泣,朱棣看到后,心疼妻子,最终还是封徐增寿为定国公,又命其子徐景昌继承爵位,然后才告诉徐皇后。
徐皇后曾说汉王与赵王品性不良,应当选择廷臣兼任其官属僚臣,不得不说徐皇后是一个优秀的女政治家,即便汉王与赵王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她也能撇开亲情,擦亮双眼,顾全大局。
除了直接为自己的丈夫提出政治上的建议,徐皇后作为第一夫人,也从来不摆谱,她经常和百官的夫人们一起喝个下午茶,打个叶子牌来拉拢感情,又赐给这些官员夫人们许多珍宝,一面施着恩惠,一面也不忘对这些贵妇们耳提面命:“妻子侍奉丈夫,不只是为他准备饭菜和衣服而已,应该还有别的帮助。朋友的话,可以依从,也可以违背,而夫妇之间的话,则委婉顺耳,容易听进去。我朝夕侍奉皇上,惟以百姓生计为念,你们也要鼓励你们的丈夫,处处为百姓着想。”而且徐皇后还和这些贵妇人们一起上课,一起背《女诫》等必修书,期间,徐皇后还出了一本书,名为《劝善书》。这些命妇在徐皇后的恩威并使之下,一个个哪里敢懈怠。
永乐五年,七月流火之际,徐皇后病重,她仍不忘劝告朱棣爱惜百姓,广求贤才,对宗室要以恩礼相待,不要骄养外戚。徐皇后去世时年仅四十六岁。朱棣十分悲痛,后来再未立过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