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刘邦和项羽关系好吗?项羽下葬时刘邦竟然失声痛哭

2020-07-18 刘邦和项羽是什么关系 刘邦和项羽的区别

楚汉战争历时4年多,战地之辽阔,规模之巨大,用兵韬略之丰富,前所未有,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战争后期,至东城时,项羽仅剩下28骑,自度难以脱身,却依然说:“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之后,项羽兵败自刎,刘邦乘胜攻入鲁城。

此地对于刘邦来说,并不陌生,项羽曾在此地封其为鲁公,转眼间二人便已经势同水火。如今,项羽更是饮恨而死,虽然令人惋惜,但战争就是如此,一山难容二虎,他与刘邦,终要分出胜者。项羽死后,刘邦于鲁城为其举行葬礼,并以鲁公之礼进行厚葬。

下葬期间,刘邦一度失声痛哭。

刘邦和项羽是什么关系?项羽下葬期间,刘邦为什么失声痛哭?

刘邦痛哭之事,令人有些难以理解,两人本为仇敌,如今项羽已死,刘邦本应内心欢喜,又怎会徒增伤悲?哪怕是为了道义下葬项羽,也没必要如此不顾形象哭泣,莫非仅是为了做给外人看?但转念一想,刘邦奸诈之名早已传遍世间,他已经没有再惺惺作态的必要。再者,作为甚少哭泣的刘邦,眼泪怎么可能说来就来。平时连流下一两滴来,都甚是困难,又如何能演到痛哭流涕呢?

正是以上的种种缘由,使得人们对于“刘邦坟前痛哭”一事,深信不疑,民间更是对其赞赏有加,称其仁义真诚,不失为帝王风范。然而,刘邦果真如此吗?

其实不是,刘邦小人之名早已臭名远扬,不过,这也怪不得谁,楚汉相争,本就各施手段,成王败寇,不管刘邦名声如何,他总归统一了全国,结束了战乱。正如项羽死前所说:“如若那刘邦胜利后,能成为一代明君,使百姓安居、天下安定,他就算自刎亦当瞑目。”

其实,刘邦是否作秀,从下面这个故事便能看出来。

《史记》曾载:汉朝有一位性格耿直的大臣,名为郑君,此人身份比较敏感,曾在项羽军中任职将军,项羽兵败后,郑君便投入刘邦麾下。在楚汉战争结束后,大量楚军投奔刘邦,后被其收编军中。在建立江山后,刘邦便要求原来楚国军队的将士,在提到项羽的时候,一定要称呼“项籍”,而不能再叫“项羽”,更禁止称其“项王”,否则,一律严惩。

在汉朝时期,直接称呼原名是极其失礼的行为,哪怕是称“项羽”也更妥当些,然而,刘邦对此是态度坚决。此举显然是为了在原来的楚军面前,狠狠羞辱项羽。如此看来,他之前所谓的“坟前痛哭”也不过是装神弄鬼,糊弄旁人,为自己留个重情重义的美名罢了。

然而,事情并没有就此终止,刘邦诏令已下,但朝内大臣郑君,并不愿执行此令,他始终恪守作为西楚臣子的礼节,坚持称项羽为“项王”,用生命捍卫君臣之礼。刘邦为此再次下令,凡是称呼“项籍”者,所有人升官加爵,项羽原本的部下遵从此令,皆升为大夫。而没有称呼“项籍”的人,则一律赶出朝廷。

结果,满朝只有郑君一人被赶了出去,可见其人性格之刚直。郑君因为此事断了官路,没多久便病死家中。但是,直到临死,他依旧不悔自己的决定,始终不愿将侮辱项羽作为自己的升官之法,如此忠义,当真令人钦佩。通过此事,也可以看出刘邦虚伪的一面。

之前为项羽举办葬礼并俯身痛哭之事,显然是做给鲁城的百姓看得,这样方能快速降服人心,防止当地百姓起事。其实,项羽并不是刘邦唯一哭过的人,在汉二年时,刘邦也曾哭过一次。当时刘邦出了函谷关,进入新城。有一个当地官员向其建议:“为被项羽所杀的义帝举行葬礼”,刘邦应允。接下来在新城为这位义帝哭坟三天,可谓是感人至深。

然而,刘邦真的是为义帝而哭吗?当然不是,先来看下他哭完之后,接下来的行动。

第一:向其他诸侯势力发文书,告知项羽杀死义帝一事,称此举为谋反之罪。

第二:号召各路诸侯与自己一起,共同征讨项羽,为义帝报仇,还天下公道。

可以看得出来,刘邦之所以为义帝痛哭守坟,是为了在道义上获取支持,毕竟,古代凡事讲究个出师有名。另一方面,他可以借此号召诸侯与他共同征讨项羽,可以最大限度壮大自己势力。事实上,刘邦也确实就是这样做的,无论率军到哪里,都会打着“为义帝复仇”的旗号,以寻求百姓和各方势力支持,同时,这也是东征伐楚的理由。

因此,刘邦此哭,政治目的非常明确:为自己消灭项羽捞取政治资本。刘邦不是个军事家,但是,绝对是一个政治家。刘邦深谙军事是政治的延续这一真理,他需要一面正义的旗帜,就是为了在未来的“楚汉战争”中抢占一个道义上的制高点,以便利用这个制高点打赢这场战争。

正统书上自然是要大赞刘邦的仁义,但是,刘邦一市井出身,估计与“仁义”不会靠的太近。所以,最终只能有一个原因,《礼记·檀弓》中说:“哭有二道:有爱而哭之,有畏而哭之。”我想,刘邦是属于后者。

上一篇 : 刘邦和项羽是什么关系?从刘邦和项羽的故事可以看出他们哪些区别
下一篇 : 刘邦之所以战胜项羽,是因为这三个区别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为您推荐

热门搜索
back_img
back_img
功能直达
分享
反馈
热门应用
实用工具
好工具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