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孝公恢复了秦穆公时的霸业主要是因为重用了公孙鞅,而当时的公孙鞅受法家重要人物李悝的影响,对于刑法非常信奉,却不受魏国重用,因此听说刚即位的秦孝公要不惜重金聘请人才整顿秦国就立刻赶了过来。秦孝公重用公孙鞅后就把商地分给了他,所以公孙鞅又被称为商鞅。
商鞅的才能是毋庸置疑的,这从他被秦孝公重用后秦国就走上了霸主之位就可以看出,但是为何会被魏国弃之不用呢?这根源在于商鞅是魏国相国公孙座的侍从之臣,并且颇受公孙座的重视,公孙座甚至在自己病死之前欲把商鞅推上魏国的相国之位,但魏惠王却没有采纳公孙座的意见,反而是既不重用商鞅也不杀他,只是把商鞅晾在一边。魏惠王之所以会这样做是有两点原因的:第一是商鞅过于年轻,此前并未有什么耀眼的成绩让魏惠王另眼相看;第二是因为公孙座在病死之前曾要求主动出击秦国却兵败被擒,魏惠王虽然未曾责怪但内心已然无法信任公孙座,再加上公孙座重病在身,魏惠王一度认为推荐商鞅是公孙座病糊涂的表现。魏惠王这一做法虽然无可厚非,但是为魏国的衰败埋下了祸根,而这间接造成商鞅后来之死时魏国推波助澜的原因。
商鞅在受到秦孝公重用后,本着士为知己者死的态度,对于自己所施行的律法十分铁面无私,不带有一丝偏颇,甚至不管触犯刑法的对象是谁,而这种态度是商鞅后来被诬告而死的直接原因之一。秦孝公的儿子嬴驷当太子的时候,曾经触犯过律法,而当时正处于律法施行困难重重的状态,所以商鞅为了让律法施行顺利就拿嬴驷当了第一个开刀对象。由于嬴驷的太子身份,所以受罚对象换成嬴驷的老师代为受过,商鞅这一作法引起嬴驷的极大不满,并暗暗记了下来。
等到嬴驷即位为秦惠文王时,秦国的法治建设基本完成。而此时的商鞅和秦惠文王是法治的两大权力者,而在君主制下法的象征只能有一个人,这是商鞅会被诬告而死的直接原因之二。
虽然商鞅之死有上述两点直接原因,但还有一个间接原因是造成他最终必死的致命要素,那就是魏国的推波助澜。大家看过史料记载的都知道商鞅曾经想过逃到魏国去,魏国却拒绝了他的入境,导致商鞅只能回到自己的封地硬抗秦国的军队结果失败而死。
魏国拒绝商鞅的求助不是因为商鞅被秦国重用,而是商鞅在秦国被重用后曾用计使魏国损失了大批土地。秦国和魏国交战时,商鞅带兵没有从正面打败魏国的守将公子印,而是以他们过去的交情骗取了公子印的信任,说是议和实际上在取得公子印的信任后就俘虏了他,导致魏国只能割让河西大部分土地换回公子印。这一战商鞅名利双收,而魏国人却因此恨毒了商鞅,所以说凡是有因必有果,商鞅之死皆是他自己种下的苦果所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