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诸葛亮:兴复汉室之心,让他执着于北伐

2020-05-27 诸葛亮兴复汉室 诸葛亮北伐 诸葛亮为什么要北伐

自蜀汉建兴六年(228年)春至蜀汉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先后五次北伐曹魏。在诸葛亮北伐的整个过程,诸葛亮本人的心理特征和性格特质在其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基于此,本文便通过历史心理分析的方法,来探究诸葛亮北伐的个人情结,着重分析他矢志不渝进行北伐的心理动机。所谓历史心理分析的方法,又称心理史学,心态史学,是运用现代心理学、精神分析学的理论与方法,通过对历史人物的个体和群体的心理活动及特征的分析,对历史现象作出解释和研究的方法。

诸葛亮的兴复汉室之心,是他发动北伐的心理动机。

正如诸葛亮在《出师表》所说:他之所以要北伐曹魏,最终目的便在于"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而兴复汉室之心,正是诸葛亮发动北伐的心理动机。

(一) 兴复汉室之心的起源和归宿

事实上,早在跟随刘备之前,诸葛亮便颇有雄心壮志。他自比于管仲、乐毅,便表明在诸葛亮的心里一直有辅佐明君成就霸业之志。自刘备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心中的霸业便是兴复汉室。兴复汉室,某种程度上就是诸葛亮的人生志趣。

因此,早在隆中之时,诸葛亮便向刘备规划了颇为详尽的战略蓝图,即:

"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由此可见,隆中对策的实质和最终归宿,就是成就霸业,兴复汉室,完成统一。正因如此,本人认为:诸葛亮发动北伐的心理动机,是要完成他和刘备多年来兴复汉室的这一宏伟心愿。而兴复汉室,则是为了完成统一。

(二)以攻为守之说的来源和谬误

关于诸葛亮发动北伐的动机,学界争论颇久,而以攻为守之说占据着主导地位。以攻为守这一观点,最早是由晋人袁准提出的,即:

"诸葛亮,重人也,而骤用蜀兵,此知小国弱民难以久存也。……国家前有寿春之役,后有灭蜀之劳,百姓贫而仓廪虚,故小国之虑,在于时立功以自存,大国之虑,在于既胜而力竭。"

一千多年后,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对其进一步完善,形成了完备的“以攻为守”论,即:

"夫公固有全局于胸中,知魏之不可旦夕亡,而后主之不可起一隅以光复也。其出师以北伐,攻也,特以为守焉耳。以攻为守,而不可示其意于人,故无以服魏延之心而贻之怨怒。"

这一说法形成后,便被后世诸多史学家所推崇。然而,在我看来,或许并非如此。诸葛亮北伐,或许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以攻为守的效果,但这并非是他北伐的内心初衷和心理动机,也并非是他竭尽全力、矢志不渝地进行北伐的真正目的。

从本质上看,以攻为守只是一种战术方法或战术策略,而并非是一种战略考量。用以攻为守来简单概括诸葛亮北伐的动机,既与经典的军事理论相悖,也没有实例可循,而且也不符合当时魏蜀两国特别是的实际情况。具体阐述如下:

第一:从军事理论上看,以攻为守并不符合军事常识。

根据《孙子兵法》的记载:"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不得至者,害之也。"此种说法,便是表明以攻为守在军事理论上是一大忌。

而诸葛亮作为三国时代一位杰出的军事家,自然深知此点,又岂会违反兵法大忌而去以攻为守呢?

第二:从军事实践上看,以攻为守并没有确凿的实例。

纵观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雄,而弱国总是依附强国苟延岁月,从未出现过弱国主动向强国挑起战争的先例。

由此可见,诸葛亮北伐若真的是以攻为守的话,那便是军事史上的创举。而诸葛亮向来是以谨慎著称,又怎会以攻为守、行此冒险之举呢?

第三:以攻为守并不符合魏蜀两国的实际情况。

魏国自立国以来,向来是推行先灭吴、后灭蜀的国策的。特别是刘备夷陵战败后,魏国更加把精力用在了防备吴国的东线战场上,并没有大举进犯蜀国之意。故而,魏国对待蜀国的总体战略是防守,蜀国当时并不存在被魏国主动发难的情况。

而诸葛亮此人,向来是有开拓进取的壮志。他的平生之愿,不是坐守蜀汉,而是统一天下。正因如此,尽管北伐一再受挫,但诸葛亮仍然矢志不渝,毫不气馁,七年之中五次出师,直至最后病死于北伐前线。可以说,诸葛亮北伐是为了更好地进攻,而非是为了偏安益州一隅之地。

因此,本人认为简单地用以攻为守的理论来解释诸葛亮北伐的心理动机,明显是违背了诸葛亮内心兴复汉室、开疆进取的初衷,也与诸葛亮的一统情结大相径庭。

兴复汉室是诸葛亮一生的情节,其推行的北伐实质是为了统一。

诸葛亮既然以兴复汉室作为北伐的心理动机,他对北伐无疑是无比坚定的。在北伐刚刚开始的时候,诸葛亮是充满着巨大的信心的。而诸葛亮之所以有如此强烈的信心,主要是当时他已平定了以孟获为首的南方蛮夷的叛乱,蜀国君臣上下一心,实在是处于大有可为之际。

故而,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便率军北驻汉中,临行前向后主刘禅上疏,说道: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次年春三月,诸葛亮正式进军祁山(今甘肃西和县西北)。

自此,诸葛亮为兴复汉室而进行的北伐曹魏之战便正式开始。 然而,诸葛亮的北伐并非顺利,但这并没有动摇他坚定北伐的内心之志。为坚定刘禅继续北伐的决心,在北伐不利之时,诸葛亮往往举出曹操屡屡败北的例子,用来论证即使没有必胜的把握,北伐也必须要进行下去。诸葛亮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向刘禅传达北伐曹魏必定要经历种种挫折,但最后一定可以成功的信念。

需要着重指出的是,诸葛亮兴复汉室的实质,则是为了实现统一。准确地说,诸葛亮的北伐,是客观形势和主观想法交织作用的产物,是诸葛亮借助客观形势演变来实现他兴复汉室志向、进而完成统一的一种尝试。尽管这一尝试最后以失败而告终,但诸葛亮矢志不渝、公忠体国的崇高精神一直受后人敬仰。

综上所述,本文运用了历史心理分析的方法,通过对诸葛亮个人心理性格的剖析,以心理史学的视角来探究诸葛亮的北伐情节,主要得出如下结论:

诸葛亮的兴复汉室之心,是他发动北伐的心理动机。而诸葛亮矢志不渝进行的北伐,实质上是诸葛亮借助客观形势的演变来实现其兴复汉室之志、进而完成统一的一种尝试,是刘备未竟事业的一种延续。而此点,正是诸葛亮对北伐独具情结的根源。


上一篇 : 诸葛亮打仗不行?为什么每次指挥打仗时都要坐轮椅?
下一篇 : 梁思成辗转六年,破除日本学者“中国已经没有唐代木建筑”的言论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为您推荐

热门搜索
back_img
back_img
功能直达
分享
反馈
热门应用
实用工具
好工具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