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坚率军87万进攻东晋,在淝水发生大战,由于秦军后方有人在喊“秦军败了”,而导致秦军大败。但是只凭一句话就能使得一支大军崩溃吗?看似强大的前秦实则充斥着各种矛盾
前秦皇帝苻坚在位前期不得不说是位十分有才能的君主,虽说前秦是由少数民族所建立的政权,但是苻坚任用汉人王猛做谋士。政治上采用了汉族的封建王朝的制度,整顿吏治,打击豪强;在经济上新修水利,大力发展农业,采用与民休息的政策;文化上提倡儒学,发展教育。通过这些措施,前秦国力大增,先后灭掉前燕,前凉,最终统一北方。
但是统一的前秦民族关系复杂,鲜卑人,羌人,羯人混杂在长安附近,但是这些都是因为战争失败而被迫在此。另外,众多投降的少数民族上层人士充斥朝堂,并得到重用,如慕容垂。慕容垂是前燕重臣,被迫投降,并且一心想要复国,曾今力劝苻坚伐晋。事实证明,这些人无非是在利用苻坚。淝水之战时,慕容垂率军三万,竟原地不动,战后,“唯垂军独全”。淝水之战大败后,这些人纷纷建国称帝,北方又再次大乱。公元384年,慕容垂成功建立后燕。
再者,由于连年战争,人民产生厌战的心理,军队士气低落。本该休养生息,但是,苻坚为了发动战争,在全国范围内大量征兵,征调物资,这无疑是给刚刚经历完战争的北方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据资料显示,前秦的87万大军中,民族成分也很混杂,显然这种情况下的前秦很难做到团结一心,在没有解决内部民族矛盾的情况下,贸然发动战争,但也只是一团散沙,失败也是迟早的事情。
作为统治者的苻坚产生了骄奢思想
公元375年,曾经为苻坚立下汗马功劳的谋士王猛死去,此后,苻坚心里更加骄傲,对于忠臣的谏言,反而不愿意再听,对于那些阿谀奉承的小人却更加信赖。据《资治通鉴》记载,
群臣皆出,独留阳平公融,谓之曰:“自古定大事者,不过一二臣而已。今众言纷纷,徒乱人意,吾当与汝决之。”对曰:“今伐晋有三难:天道不顺,一也;晋国无衅,二也;我数战兵疲,民有畏敌之心,三也。群臣言晋不可伐者,皆忠臣也,愿陛下听之。”坚作色曰:“汝亦如此,吾复何望!吾强兵百万,资仗如山;吾虽未为令主,亦非暗劣。乘累捷之势,击垂亡之国,何患不克,岂可复留此残寇,使长为国家之忧哉!
此时的苻坚可以说什么忠言逆耳也听不下去了,即使他的弟弟苻融已经将此中利弊阐明的很清楚了,但是苻坚仍然一意孤行。对于那些怀有野心的人,如慕容垂等人,劝他发兵进攻,他却感到很高兴,说“与吾定天下者,其惟卿耳”。一个连亲人劝谏都不听的人,反而相信这些降臣,如此刚愎自用,或许只有失败才能让他清醒。
不仅如此,在生活上,苻坚也开始追求奢侈。《晋书》记载
坚自平诸国之后,国内殷实,遂示人以侈,悬珠帘于正殿,以朝群臣,宫宇车乘,器物服御,悉以珠玑、琅玕、奇宝、珍怪饰之。
骄奢心理日渐腐蚀着一颗曾经锐意图强的心,使得他很难用理智的思维来思考问题。
战前,苻坚并没有做好充分的战略规划
苻坚自认为自己有“百万大军”,“投鞭于江,足断其流”,征服东晋也不过是轻而易举。虽说拥有庞大的军队数量,但一开始,就未能做好充分的布置。当前锋军队到达淝水时,大部队却还在遥远的后方,显然,这“百万大军”在这个时候有些不够数。这种弊端,最后还是被苻坚所信任的朱序私下告知谢安。不仅如此,相比较东晋的军队而言,一直在北方作战的前秦,只有步兵和骑兵,没有水军,无异于赶鸭子上架。
自古以来,骄兵必败,在他的前锋军被东晋全歼后,士气大跌,苻坚也产生了害怕心理。在他登寿阳城,远望八公山,竟以为山上的草木都是敌军。“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一代雄主也因此留下了千古笑话。而后来的决战中,只因秦军后方传来“秦军败了,秦军败了”,几十万大军不攻自破,自相踩踏,全军溃败。战前没有准备,战后没有应对,失败是必然的。
东晋一方准备充足,以少胜多
首先,我们都知道东晋方参战主力为谢玄组建的八万北府兵,身经百战,实力强悍,绝对的精锐之师。统帅是东晋的重臣谢安,谢玄。战前,苻坚派遣朱序企图劝降谢安,谁料朱序告诉谢安,应该先发制人,击溃秦军的先锋部队。要知道,对于秦军的“百万大军”,谢安也并没有十足的把握。谢安原先的战略是坚守不战,待其疲惫时再进行反攻,此时听到这个消息后,决定主动出击。
十一月,取得洛涧大捷,一举歼灭前秦五万人马。晋军士气大振,反观前秦,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士气大跌。
十二月,两军对峙淝水。谢安派人前往秦军,告知苻坚,希望后退,让出渡河之地,然后再进行决战。苻坚原本打算半渡而击之,结果晋军趁机渡水突击,此时秦军后方,传来“秦军败了”,原本士气不振的秦军直接崩溃,晋军全力出击,大败秦军,斩杀苻融。最终晋军以少胜多,取得完全胜利。这场战役对后世兵家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作为一场以少胜多的典型战役,而载入史册。
评价
苻坚在内部问题众多的情况下,贸然发动战争,虽然有统一天下的野心,但是却高估了自己的实力,即使成功了,最终也不过是个拼凑的豆腐渣工程。